败了,只要皇帝没和对方撕破脸,明面上依旧一团和气,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而你这把“刀”,就要充当安抚对方的祭品。 说白了,无非是九死一生和十死无生的区别。 只是,林清想不通,连他都明白的道理,林如海这个久经官场的人怎么不明白? 竟然选择了这么条凶险异常的路? 林如海洞悉人心,自是将林清的心理变化看在眼里。 叹了口气,“清儿,你日后也是要入朝为官的,大哥希望你明白一个道理。” “志当存高远,敢为天下先。” 林清闻言,猛的抬头看向林如海。 林如海别过头,“你不必这样看我。” “圣上是个好皇帝,征税不过一句话的事,且以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百姓完全承受的起更高的税。圣上本可以舒舒服服待在宫里什么都不做,也能有个好名声,可他偏偏选择了最艰难的那条路。” “而我,能被圣上选择,是我之荣幸。为国为民,我死而无憾,个人利益得失在国家利益面前,更是不足一提。” 林清闻言,一时百感交集。 林如海说这话的语气颇为悲壮,让林清觉得,他下一刻就要去赴死。 于是噌的站起身,惶恐道:“大哥,你……” 林如海却抬手止住了林清的话语。 随即起身,缓缓走到林清身后,将他按回座位,而后语重心长嘱咐道:“清儿,大哥希望你时刻谨记,咱们做人臣的,可以用些手段高升,但绝不能忘了'为国为民'的初心,必要时,生死亦可置之度外!” 林清此刻心情十分沉重,因为他感觉林如海说这话的语气像交代遗言,让他听着莫名难过。 林如海看林清耷拉着脑袋,沉默不语,便知他将自己的话听进去了,不觉深感欣慰。 不错,可以进行下一个阶段了。 “不过,'贪生惧死'乃人之天性。” 林清闻言,不禁抬头看向林如海,只见林如海此刻已换了一副神情,正笑眯眯的看着他,全然不复方才的悲壮,周身的气场也柔和下来。 “说来惭愧,我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内心也惶恐不已。那时,玉儿刚刚出生,我老来得女,身边又有娇妻相伴,官场上也是步步高升,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也是最怕死的时候。” 顿了顿,接着说道。 “后来玉儿渐渐长大,敏儿又没了,我日夜忧心玉儿的将来,恰逢贾家又不断派人催促我将玉儿送过去。我也是个父亲,她是我唯一的骨血,因着她的缘故,我便一直没在金陵下狠手。” “不过,你的到来,却是整件事情的转机。” “我?”林清指了指自己,颇为惊讶。 林如海点点头,“我当初之所以决心将玉儿送过去,是因着玉儿无兄弟叔伯可以依靠。” “后来你来了,又过继到了我家。法理上,你就是玉儿的亲叔叔。这段时间,你对玉儿的用心我也都看在眼里,把玉儿交到你手上,我很放心。” 林如海说这话,其实就是在托孤了。 显然林清听出了林如海话里的意思,然而他并没有多感动,反而悲从心来。 人心都是肉做的,唯有真心才能换真心。 林如海说他对黛玉用心,可他自己又何尝不对他用心? 从房州到姑苏,再从姑苏到京城。 林如海让他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他原本混吃等死的人生有了另一种可能。 因为林如海,他的眼界逐渐开阔,他的未来一片光明。 他给他筹谋前程,为他纵横谋划,悉心教导他为人处世之道。 记得他的生辰,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士大夫竟也会亲自下厨给他做长寿面。 林如海于他,名为“兄长”,实为“慈父”。 不管林如海具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才对他如此,可到底呵护备至的关心是假不了的。 但其实说实话,林清本性挺凉薄的。 可“缘”就是这么奇妙,一次意外,他穿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红楼”世界,有机会圆自己多年的梦。 还因着一些他不知道的原因得到林如海的看重,并在林如海日复一日犹如对待“亲子”般的关爱呵护下,对“红楼”里出场次数屈指可数的角色产生了亲情。 是上天在弥补他吗? 或许吧。
第18章 太学 正月时分,国子监开学。 新生入学需行入学礼。 第一步,正衣冠。 新生们一一站立,由时任国子监祭酒的云宋瑞云大人依次为各位新生整理衣冠。 “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这是希望学生们能知书明理的迈向未来。 第二步,叩拜先师。 学生们在校长的带领下,叩拜至圣先师之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再拜校长,三叩首。礼成后,学生向校长赠送六礼束修,分别为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与干瘦肉条。 第三步,净手净心。 学生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寓意去杂存精、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三礼行完,新生才算真正成为国子监的学生。 之后学校还会安排一场入学考试,按成绩优劣将这批学生分到不同的班级。 祭酒大人也会在班分好后,将成绩最优的那个班的学生一一约出来单独谈话。 谈话的内容无非是勉励大家用功学习,日后入朝为官好造福百姓云云。 虽然有些行而上,但双方心里都明白,这个谈话是必须要有的。 校长大人可以借此展现出自己的平易近人,从而进一步在学校塑造良好形象。学生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在校长大人面前混个脸熟,往后有事也好说话些。 最后,彼此心照不宣的一点,有过这次“师生见面会”,从此不论高升还是低降,往后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进了官场大家能帮一把是一把。 本质上这对双方都只有利无弊,所以都乐得接受这个潜规则。 而林清自然是分到了最好的班。 林如海一开始其实是想通过走后门的方式直接将林清送进最好的班,因为就他这几日的考察,林清虽然表现的可圈可点,但到底国子监作为最高等学府,里面卧虎藏龙,高手如云,他是真没把握林清能凭自己的实力考上。 他与云宋瑞是同年,私交甚好,亲自说情的话,云宋瑞会卖他这个面子。 然而林清坚决不同意他这么做,一定要自己考。 林如海没办法,只能让他考。 当然最终的结果也是让林如海喜忧参半。 喜的是,林清确确实实凭自己考进去了;忧的是,林清在整个班是最后一名,属于吊车尾的存在。 不过考上了就皆大欢喜,林如海如是安慰自己。 国子监主要接收三部分学生。 一部分,就是像林清这样靠自己考进来的学生,这批学生中,只有极少数像林清这般出身大族,其余皆是寒门子弟。 另一部分,则是皇室子弟。这原是□□高皇帝定下来的规矩,凡京中皇族子弟,都必须进国子监接受教育,皇子也不例外。 最后一部分,就是一些家中有爵位的子弟,像冯紫英、卫若兰之流。说到底,是□□高皇帝对这些功臣子弟的恩典,额外给的他们一些入学名额。 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最后能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掌握话语权的还是那些凭自己实力考进来的学生。 所以,这一批学生往往会成为其他两批学生争相拉拢的对象。 皇族子弟还好些,如若一心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则完全不必拉拢任何人,依旧能逍遥自在。当然了,你有野心的话就另说了。 而那些功臣后代就不行了,本身他们的家族到他们这辈,爵位就削了不少,离权力中心也越来越远,有些甚至直接家道中落。如果不想阶级滑落的厉害的话,找个靠山是必须的。而今又有这些个入学名额,那么在这批人尚处微末之时进行拉拢是最好不过的方法。
不过,也得看人家吃不吃你这套。 毕竟能考进这的,哪个不是人中龙凤? “无事献殷勤”这个道理,他们能不清楚? 再说了,这些个功臣子弟,大都是武将的后代,家学渊源就注定了他们玩不过这些城府极深心眼又多的考试奇才。 人家出于不结缘也不能结怨的考虑,最多也就同你做个点头之交,想更深层次的交流?对不起,恕不奉陪! 当然了,凡事无绝对,有对他们避之不及的,也就有上赶着去结交他们的,这个就暂且不提。 其实一开始,林清听林如海说现任祭酒叫云宋瑞,十分诧异。 因为他记得,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才是国子监祭酒。后来仔细回忆了一番,才记起书中说的是“曾任国子监祭酒”,并不是一直在任。 这么一看,就怪不得他贾家急需想和林家进行利益捆绑了。 南柯国本就重文轻武,开国之初还好些,后来国家渐渐安定下来,也就不怎么用到武官,武官地位急速下降。 又不知是哪位高人给南柯国制定了如今这套堪称完美的考试系统,基本绝了关系户入朝为官的途径,每年考生录取数暴涨。 所谓“人多力量大”,后期寒门子弟在文官中占比越来越大,渐渐掌握了话语权,进而把那些关系户给排挤到边缘。 勋贵们见走不了后门,便想着自己考,且不论有没有读书的天赋,但就这些公子哥们自小娇生惯养,哪里吃得了读书的苦?故而此路也行不通。 最后实在没了办法,才决定自降身份找文官作靠山。而联姻就是个体面的方法,李纨是,林如海亦是。 林如海虽说也是列侯之家,可谁叫人家争气,凭自己努力考上的探花,全国第三的存在诶!直接从“老牌勋贵”成为“政治清贵”,跻身清流一列。 之前说过,南柯国官场,最看重考试成绩,像林如海这般有家世有相貌有成绩有能力,作风又清廉端正的人,那在文官圈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好嘛! 所以说,贾母目光长远,才会在贾家最鼎盛的时期,将自己最爱的小女儿嫁给当初已经没了爵位的林如海。 不过可惜的是,而今贾敏没了,连接贾家与林家的桥梁纽带也没了,宝玉又对黛玉做出了那样的事,圣上又对林如海委以“重任”,贾家这步棋,算是彻底毁了。 而想再找到这么好的靠山,难上加难。 毕竟他们贾家如今可没有如贾敏那般好的女儿了,家道也已开始中落。 天时,地利,人和。 一样没占,这是老天爷要亡他们呀。 林如海在林清顺利入学后,特地邀请云宋瑞到林府吃饭。 不同于林如海给人以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印象,云宋瑞长的其貌不扬,脾性也古怪的很,自视甚高,成天看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得罪的人那真是海了去了。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09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