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点仙气, 沾点福气。方便以后婚嫁, 她不介意, 无所谓。 最近都太忙 , 等收割完毕, 晒干谷子,联系到买家, 做好这一切。 侄女们就会来家里, 昭君忙着改造,还有找城里的药铺, 订购了许多的药材。 家中院子, 摆放不少的几层的圆架子,这是晒药材的地方,阳光正好, 适合。 半月后, 族长家的怡婷, 怡芸清早用过早饭, 在丫鬟的陪伴下,来到昭君家里。 “婶婶,我们来了。”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含苞待放,水嫩水嫩的。小鹅蛋脸,白净脸皮,脸上的笑容的像寅时末刚出现的朝阳那般灿烂。 “快进来,先进屋坐会儿。”昭君腰间还系着围裙。 刚才在洗碗,手上还油滋滋的。 “嗳,君婶婶,我们也帮着做点什么?”虽是富家小姐,可性子沉稳,懂事的怡婷问道。 走了两步的昭君,回过头来莞尔一笑,“不用,我也做不了几天活。 托隔壁的敏嫂子寻摸了几个做事各有特长的三十来岁的嬷嬷。 等她们来了以后,做饭啊,打扫屋子,浆洗衣裳,都会有人做。 以后啊,我就安心休息,你们姐俩想想,想跟我学什么,等下咱们再好好聊聊。” “嗳,我和妹妹等着婶婶。”怡婷拉着妹妹怡芸站着微笑着。 昭君进到厨房,麻利的洗着菜碟饭碗。 姐俩让小丫鬟们回去,自己在院子中逛逛。 “姐姐,君婶婶家中有股淡淡的香味,也不知道是什么香味,好好闻。” 怡芸皱着挺巧的琼鼻,使劲嗅了嗅。 她对味道一向比较敏感,君婶婶家中有股子说不出来的淡淡的清香味,有些是木香但又有些花香。还有股子香甜的味道,不腻,清新。 “不知道,我也闻到了。”怡婷也用力的嗅了嗅,她喜欢婶婶家的味道,感觉特别的干净。 前院特别的大,姐俩稀奇的转了转,她们之前来过,可一个多月后再来,感觉变了好多。 一边是石桌石椅,一边还有能荡秋千的长椅,两边的结实支架支撑着,看着就挺安全的。 院子中除开那原来的几棵大树,其余的地方用青砖在墙角围了两尺宽的花坛,围着围墙的墙角,种了好些花卉。 一丛丛的兰花,月季,茉莉,芍药,还有一截子的水池,有荷花,里面还有小鱼游来游去。 靠近屋子的一截子,居然还有菖蒲,想来是为十五弟准备的。只是十五弟还小,不需要夜晚熬夜看书,学习。 “姐姐,婶婶家收拾的真好看。”怡芸喜欢婶婶家的布置,真雅致。还会童趣,她喜欢。 “喜欢,让二叔给你的院子也这样收拾。” “嗯,不要,我要先请教婶婶,看看我的小院怎么布置的好。” 姐俩年岁相差不大,一向相处的不错。说话也很随意。 从今日开始,姐妹俩白日都在昭君家里。还给她们俩一人收拾出来一间屋子,用于午睡。 第一天,姐妹俩决定了自己想学什么,全要学,但有一样是主学 ,其余的也要辅修。 昭君特意给俩姐妹说了,练练女子习的强身健体的武功。 说是武功也不尽然,主要是让她们的身体能比常人康健一些,还有对付三四个坏人不至于搞不定。 姐俩都要学习医术,这是保命的另外一个手段。 上午学习花拳绣腿,下午学习医术,学医之前,先辨认药材。从生长时的形状,到制成药材后的样子,都要辨认。 习性,味道,相生相克的有哪些,都是前期要学习的。 不过昭君没打算让她们做女大夫,先教的都是与她们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 找昭君求子的族中第一对夫妻,林炜,杨氏,传来好消息,有喜了。 时隔三个多月,终于有人传来了好消息。其实他们早就知道有孕 ,只是没有满三个月,不敢说。 早上,林怡婷,林怡芸姐俩刚来,就在门口遇到族中二十二曾叔祖母一家人拎着礼品来到昭君的家中。 “见过曾叔祖母……。”林氏一族,只要常住在村中的族人,家中的男子 ,都是按照族中的排序排的。 人多,称呼起来很是拗口。 “怡婷,怡芸,学的怎么样了?”郑氏心情好,虽说长孙夫妻俩命中只有一子,还是应该保不住的一子 ,可有了侄孙媳陈氏,她有信心孙媳肚子里的独苗苗能保下来,还能茁壮成长。 “刚学习一段时间,还不晓得学了多少。”怡婷笑容腼腆,不好意思的笑笑。 进屋,院门大开,托贾敏寻摸来六位三十来岁,体壮高大,身体结实,有把子力气的嬷嬷。 丫鬟没找,在乡间养一个身娇体弱的丫鬟,还不如养一个高大结实的嬷嬷更实用。 进屋,老太太就拉着昭君的手一个劲的感谢,她激动啊,高兴啊。 怀有身孕的杨氏以前有些瘦弱的黄脸已经白皙饱满不少,笑的也比以前温柔。 “君君,谢谢你啊,没有你,杨氏什么时候能怀上都不晓得。你说的十天问一次诊,什么检查身体的事情就要麻烦你了。” 老太太不明白那些具体是什么意思,但大致能猜到是为孕妇监测怀孕期间的身体状况。 这是好事,虽然费银子费铜板,可长孙的这个孩子来的艰难,来的迟,命中虽有一子但不好保住命。 只要能保住孩子,让孩子安全长大,费些银子,也没啥。 今年因为眼前的君仙姑 ,族人们没少赚。 满村瞧瞧去,哪家不是在盖房子,在仙姑的建议下,都是盖青砖灰瓦的砖瓦房。 果子,菜园子里的小菜,稻谷都没少挣银子。 卖的都是天价。 城里的富人贵人们,竞相出高价购买。 族里家家户户都有大赚特赚,不说扒拉掉老土坯房,但家家户户都会盖几间砖瓦房。 老土坯房掀掉茅草顶,换几根更结实的屋梁,再换上瓦顶。 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存银,最穷的一户族人家里也在盖房,还买了几亩水田,原先是佃族中大户的田过日子。 这次,靠着那味道好,还有特别效果的果子,稻谷小菜,家禽 ,没少赚。 “叔祖母,别客气,每十天让嫂子来一次就是。遇到下雨天,或路上有泥泞,就别让嫂子来,让人带个话,我上门检查。 还有嫂子你呀,平日多走动,但也别太累着自己。 散步,有利用以后生产,母体康健肚子的孩子才能有个好身体。” “是,我都听弟妹的。”杨氏如刚成亲时般温柔,说话细声细气的,生怕惊着肚子里的孩子。手还不停的摸着还没有明显隆起的腹部。 “嫂子,我给你把把脉。”昭君起身坐在自己的书案前,这张书案是她专门准备看诊问诊的地方。 是堂屋隔壁的房间打通的,这间房专门问诊看病,求子。 杨氏起身走过去,坐在对面,伸手放在一个蓝色的布包上,软软的,很舒服。 昭君掐住脉,仔细的静听,然后又让杨氏去到一边躺在贵妃榻上,她做了几个小检查。 检查完毕,才笑着安慰杨氏,“嫂子,最近身体保养的不错。记住,不能大补,不能暴饮暴食,按时用饭,每顿吃的刚刚好。 即使不耐饿,也别吃太多,宁愿少食多餐,夜间半夜饿,就准备一点好克化的点心。” “记住了。” “记住就好,不是不让补,是不能大补。补的太好,胎儿太大,到时不好生,有可能一尸两命。
好些贵人后院,这样的事情可没少发生过。 使劲让你补,补过头最后……” 杨氏原先有些不解,此时明白了。 还真是,她虽然一直没有生过孩子,可成亲以后,家中的妯娌生孩子时,她有帮过手,知道女子生孩子有多凶险。 孩子白胖是好 ,可真不能太大。 “对对对,不能补过头。”杨氏吓出一身汗来。 她可不想早死。 来的时候,还拎着一篮子鸡蛋,看着就有五六十个。 昭君没有推辞,含笑收下了鸡蛋。 苏州城内 有几位找昭君求子的,也已经有孕在身。 只是时间还不到三个月,自家都捂着。 城内有户大户,何家。 何家二老爷驻守老家,兄长在京城吏部任侍郎。兄弟俩都是老夫人的嫡子,一个在苏州是苏州有名的大儒。 可何老爷的嫡妻成婚多年,烧香拜佛多年,也只生下一位嫡女 。大户人家,没有不想要嫡子的。 老夫人急,何老爷急,二太太更急,可多年来,见庙就拜,闻名医就请。可依然不见肚子有什么动静。 今日,二太太早早的起床,用过早饭,也没有去婆婆院里请安,收拾好,就直接带着丫鬟嬷嬷回了娘家。 娘家母亲的寿辰,虽然不大办,可作为外嫁出去的女儿,是要回去的。还有与家中关系亲近的几家亲戚,也是要去的。 二老爷坐在马车中闭目养神,昨晚熬夜点灯看书,没睡好。 夫妻俩带着四岁的嫡女,一身锦绣。 进门夫妻俩先见今天的寿星,陈老夫人。 陈老太太见到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女回来,高兴的拉着女儿外孙女问长问短。 “母亲,近日身体可好?”二太太侯氏,见母亲脸色有些苍白,不似几月前红润。担忧的问道。 陈老太太示意丫鬟带着外孙女去表姐妹一起玩儿,自己拉着女儿说话。 “好,只是前几日偶感风寒,喝了几副药,已经痊愈。别担心,说说你自己,可有动静?” 陈老太太为女儿操碎了心,一直为她没有生出嫡子而担心。 说道动静,二太太侯氏也忧心忡忡,“没有动静,偏方不知道吃了多少,可就是不见效。” 母女俩正说着,丫鬟来禀报,旁支的五老太太来了。 陈老太太最喜欢和夫家旁支的这位妯娌来往。家里条件是差比不上自家,可也不太差,家里有三个良田庄子,有不少铺子。 人还有意思,心地不错,俩妯娌常来常往,这不她过寿是一个散生,也请了她。 “快请,快请。” 片刻之后,被两位儿媳搀扶着的五老太太走了进来。 五老太太心情好,精神头倍棒,一路上都是乐乐呵呵,就没有合拢过嘴。 进屋就甩开两位儿媳的搀扶,矫健的朝寿星走来。 眼睛却瞄着侄女何府二太太,“嫂子,别愁,给你带来一个好消息。也许过些天,芬芬(何府二太太)就有了好消息。” “啊……”开始寿星陈老太太还没有反应过来,楞了一下,但是很快的明白了五弟妹话里的意思,握着女儿的手快速抽出来,改为紧紧的拉住五弟妹的手。 不知道原委的她,拉着五弟妹着急的问道,“五弟妹,说清楚些,到底怎么回事儿?” 五老太太笑眯眯的任眼前的老嫂子拉着,哪怕老嫂子不自觉的用了大力拉她,手被握的有些生疼,五老太太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59 首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