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心里隐约有几分猜测, 可是静王仍是不敢相信,十分忐忑。
赵秋堂低声一笑:“父王,哥哥是被展昭杀死的。他两次与展昭对上, 对方武功那么高强,哥哥在打斗过程中受了重伤,原以为不是什么大事,不料吃饭的时候内伤发作,他就撑不过去了……”说着哀叹了声,“也怪我,不该由着哥哥的性子来,他固执不愿找大夫来看,我当时若是能坚持一下就好了。”
静王七上八下的心暂时落回了原处,只是还有几分疑虑:“那……那个妓女又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又是怎么死的?”
赵秋堂又叹了口气:“就是那女的,非要给兄长倒酒喝,酒一入喉,就催发了哥哥身上的内伤……虽说罪魁祸首是展昭,可这女的也很可恶,我便让她去黄泉与兄长赔罪了。”
“死得好!这种女人,抽筋扒皮都不足以消除我心头之恨!”静王恶狠狠地说,他已经完全相信了赵秋堂的说辞。
毕竟在老王爷的眼里,自己的儿子是天底下最完美最美好的人,他们根本不可能干出自相残杀的事情来。
错的都是别人,自己是从来不会出错的。
一看老王爷,就知道赵秋杰赵、赵秋堂这两兄弟是怎么教出来的了。
赵秋堂将赵秋杰的死完完全全地推给了躺着也中箭的展昭,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愧疚,甚至他的难过也是伪装出来的,他就像一柄没有心的凶器,眼底沉淀的冷血与疯狂有时候连老王爷看了都会感到畏惧。
静王未必没有察觉儿子身上发生的变化,可他更愿意相信对自己最有利的解释:一切都是展昭的错,铲除展昭,就等于铲除了包拯的左膀右臂,而包拯当初打了他两个儿子四十大板的仇,他还没来得及报呢!
心里认定赵秋杰是被展昭所杀,静王迫不及待地写了一封情真意挚的奏折,将一颗拳拳爱子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还痛斥了开封府护卫展昭的杀人恶行,老泪纵横地求赵祯还静王府一个公道。
这封奏折他当天就派人送回京中,本以为能等来陛下罢免官职并要求展昭偿命的圣旨,却没料到,这封奏折压根就没能送出城。
“徐州府果然有人出来了!”埋伏在城门外的盗匪小弟激动道,“开封府的人果真料事如神!”
“要不说他们能进开封府吗,凡是冤案、悬案,到了包大人手里就没有破不了的!”另一个盗匪小弟目露崇拜地说。
“咱们赶紧通知那些大人吧!”小弟甲说。
“好嘞!”小弟乙迅速点燃一支烟花。
烟花几乎没发出什么声响,空中只有一簇一闪而逝的红光,并未引起旁人的注意。
小弟甲道:“咱们地任务也完成了,先撤吧。”
小弟乙赞同,收好弓箭,有些遗憾地看了眼那匹从城门飞奔而出的马,放弃了将人射下马的打算。
不是他不想要那匹马,而是他们的功夫还不到家,暂时无法从这么远的距离将人射杀……
唉,要是他们有展大侠那样的武功就好了!
展大侠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信号烟火点燃没多久,展昭就抄了条近路将那个替静王送信的人抓住,在城外住了几天,他们已经跟山寨的人混得很熟了,不但摸清了复杂的山路,还对其余几个盗匪势力了如指掌。
等解了徐州饥荒的燃眉之急后,没准他们还能顺手剿一下匪。这些匪类就没有燕无双那么盗亦有道了,他们固然是由身世可怜的灾民组成,但他们行事却穷凶极恶,连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都不放过,遇见一个抢一个,抢完还要杀人灭口,甚至还有人烹煮人肉来吃!
这可不单单是为了果腹,更多的是被杀戮滋养了人心的黑暗,让他们彻底沦为了没有道德的恶魔。
看完那封奏折之后,展昭脸上的表情变幻莫测,哪怕从前他也不是没被人诬陷过,这一次却显得格外啼笑皆非。
苍天可见,那两次对上赵秋杰时,他连赵秋杰一根手指头都没碰过,赵秋杰哪来的“一身内伤”?还“救治无效而亡”?
在开封府待了几年,展昭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权贵之人旁的本事没有,颠倒黑白的本事倒是炉火纯青。
这信,既然落在他们手里,就别想着能送出去了。
至于信差,则被带上了山,连同那匹被小弟乙垂涎了许久的好马,都成了山寨的所有物。
不管信差是如何痛不欲生,包揽了山寨里所有的脏活累活,连心爱的马也被人抢了去,只说毫不知情的静王父子二人,即便知道开封府的人就在徐州城附近,他们也没打算收手。
放赈的米依然掺了大把的沙子,排队领米的百姓不但要花钱来买这些黑心粮食,遇上赵秋堂或者衙役心情不好,还要挨一顿毒打,身为父亲的静王却从不制止,还说:“给他们吃的就不错了,这些刁民还敢嫌三嫌四的,不打他们打谁?打一顿自然就老实了,哼!”
有静王在背后支持,赵秋堂的行为愈发肆无忌惮,以压制暴民为由,抓了好几个想去开封府告状的百姓,个别几个顽固的早已死在了他的紫金锤之下。
静王对这一切充耳不闻,或者知道了也不当回事,每天夜里蹲在库房里数钱数到兴奋得失眠,全然忘记了大儿子惨死的痛苦。
几天下来,没能好好睡觉的静王看起来竟比赵秋杰还要“纵欲过度”,走路都是虚浮的。
庞昱几人躲在山上,却不是对徐州城内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他们暗地里将那些不满赵秋堂暴行,想要揭竿起义的那些百姓聚集在一处,防止他们真的造反,一边劝说他们包大人一定会秉公处理钦差之事,一边从邻县购买米粮让他们吃上饱饭,安抚他们的情绪。
说到底,这些百姓也不想造反的,可他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钦差枉顾他们的性命大肆敛财,还不准他们告状,连唯一替他们着想的知府陈谦也死于非命,一家老小还都饿着肚子,再这样下去连生存都成问题,除了造反,他们实在想不到第二条出路了。
看到这些人里还有不满十岁的小少年,瘦得跟竹竿似的,庞昱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难受。
曾几何时,他也是被他们所憎恨的一员,他也曾懵懂无知,不识民间疾苦,只贪图自身的享受。
直到后来大相国寺的和尚在牢里点化了他,告诉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百姓靠什么赖以生存,自己的所作所为又关乎多少人命,他才幡然醒悟,掀开了蒙在眼上的布,从此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死亡。
只是那个时候,他能坦然赴死,他爹显然不能接受,这才会酿成后面那一连串的悲剧……
父亲参与谋反一案被斩首,姐姐也被打入冷宫……这样的结局,他不想再重复第二次!
所以庞昱苦苦约束自己,谨记一切不可为之事,绝不触碰底线。甚至还在白玉堂身上纠结了很久,迟迟不敢迈出那一步。要知道上辈子他就是死在美色上的,要不是他一心一意爱慕金玉娘并想得到她,也不会弄得人家家破人亡……
幸好这次他及时阻止了悲剧的发生,金玉娘这辈子和丈夫过得好好的,想必能寿终正寝。
在地府转了一圈后,庞昱发现自己对女子再也提不起兴趣来了,看见美人他顶多在心里品评一番,却从来没有据为己有的念头,一时还以为自己看破红尘,超脱物外了。
唯独对白玉堂是例外。
那比对金玉娘还要来得猛烈许多的渴望,一度让庞昱怀疑自己是个断袖,可对其他的男子,优秀如展昭或者大理世子,他都没有半分动心,可见这份渴望只对白玉堂一个人才会有。
少年人的情感本就炽烈,再如何辗转犹豫,庞昱也阻止不了逐渐发酵的情愫,索性也不去管它,甚至还生出一种“反正已经下过一次地狱了,再多一次也无妨”的豪迈之情。
不过,到底是两辈子第一次谈恋爱,庞昱仍有几分羞涩,迟迟没有开口对白玉堂表白过。
白玉堂倒是对此颇有耐心,看到庞昱一日日软化的态度,逐渐升温的眼神,他可是成竹在胸。
这两人虽未定情却胜似定情,每天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所以展昭才将聚集造反灾民的任务交给他们,以免他们日日在山寨里晃荡,闪瞎众人的眼。
那个不足十岁的小少年就混在一群意图造反的灾民当中,他名叫潘瑜,家中曾是富商,被赵秋堂兄弟俩杀光了全家的人,只他一个逃了出来,身上还带着一份证据——赵氏兄弟勒令潘家在三日内交出全部家财的文书,上面还有属于钦差的大印。
初到山寨时,潘瑜对所有人都怀抱不信任的态度,他似乎忘记了怎么去笑,即使在吃到家破人亡后的第一顿饱饭,他也只有眼睛湿漉漉的,脸却绷得紧紧的,令人无端感到心疼。
相处一段时日后,潘瑜每日见到庞昱几人不畏强权救济灾民,又有活泼少女王素贞的陪伴,他已经愿意开口说自己的一些事了,而在开封府的人擒获了静王府的信差后,潘瑜这才鼓起勇气,把那份文书交给了他们。
“你们……一定要让那恶人伏诛!”潘瑜小小的脸上满是期待和坚定。
“我答应你,绝不让坏人逍遥法外。”庞昱郑重地对他说。
有了文书,又有账本,物证可算是很齐全了,眼下就等包大人来徐州提审赵秋堂了。
赵秋堂父子本以为奏折会将朝廷的兵马带过来,没想到,来的却是开封府尹包拯。
包大人一来,开封府的几人就不必躲在山寨里了,那些流民也纷纷相随下山,再也不提什么造反不造反的事,反正他们知道,有包大人在,他们苦难的日子就要到头了!
这一行人浩浩荡荡,比静王进城还要热闹许多,何况百姓们是真心相随,和被迫跪在地上迎驾的人不同,老百姓们眼里的欢喜雀跃全是发自内心的。
这无形中就将静王给比了下去,静王冷冷一哼:“包大人不好好待在开封府,来徐州府做什么?”
“敢问王爷,王爷私自离京,可有圣上的旨意?”包拯反问道。
静王黑着脸道:“大胆!本王的事,还轮不到你过问。”
“王爷息怒。”包拯脸上看似恭敬,实则眼里没有半分敬意,“本府奉皇上之命代天巡狩,处理两位钦差鱼肉乡民、草菅人命一案,还望王爷行个方便。”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22 首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