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税制对国库收入有利无弊,户部的大半官员都袖手旁观。 武将在现行税制中吃不到什么红利,再加上正宁帝登基,靠着手中的兵权坐稳皇位后,不仅没有想着过河拆桥,打压将士,还在何殊的建议下,加强对兵营建设的投入。 所以那些武将不仅不会反对新税制,还会对正宁帝和太子的吩咐唯令是从。 因为将士们都很清楚的知道跟着谁走有肉吃,那些士绅豪族有再多的不满,也就只能嘴上抗议,敢有异动,相当于是在以卵击石。 何殊可不认为那些靠着祖荫,享尽荣华富贵,小日子过得让她都羡慕,最擅长见风使舵的豪族世家之人真敢做什么。 毕竟她只是改了下与土地相关的征税制度,不想多缴税,大不了将土地卖些出去。 朝廷早就摆明要大力发展商业经济的态度,只要有钱,做生意照样能赚钱,又不会真将人逼上绝路。 而何殊改税制的最终目的,除了让人分家,就是要逼人出售土地。 传统的那种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的现象,不仅容易滋生许多不平之事,还让宗族力量越发势大,有必要让树大该分枝的分家意识深入人心。 只是何殊心里清楚,这种传统思想与习俗,依靠政令,是改变不了的,只有靠利益驱使。 逼人出售土地,则是为改变当前这大量土地都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辛苦种地的人,没机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温饱都成困难的现状。 将这件已盘算数年的大事提上议程后,何殊的心情十分好,简单看了下当日待处理的政务,发现没什么特别要紧的后,她便前往内廷卫的校场,打算骑马放松一下。 身为一个太子,不仅需要学习那些经史典籍,还需要学习骑马射箭。 不管她本身喜不喜欢,为了太子储君这个身份,她也要学个差不多,拥有能拿得出手的水平。 这也是何殊此前十分期待她爹能生个儿子,让她能有机会解脱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世的她虽然内在性格有些强悍,可她身上从不缺乏女子的天性。 却没料到今生的她,竟然是从出生起,就被教导着要如何当男儿,生生将自己给学成一个汉子。 而且还是那种让人丝毫联想不到女子的真汉子,需要从言行坐卧,乃至声音等方面,都彻底改掉前世已养成的习惯。 这其中的挑战之大,曾一度让何殊恨不得再死一遍,重新投胎。 好在她总算熬了下来,现在的她长得相貌俊美无铸,气质优雅出众,身高可以碾压大半同龄人,走出任谁都认为她就是位玉树临风、英气勃发的小少年。 当何殊在校场上策马奔腾时,皇后的娘家蒋府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贵客,大多都是往日里不曾打交道的那种。 午时刚过没多久,凤元宫里的皇后就接到她母亲与两位嫂嫂打着请安的名义,请求进宫觐见的消息。 因为心里藏着大秘密,皇后与娘家人的关系不算多亲密,一听说娘家人在非特殊日子,主动求见的行为,她就能意识到对方是带着目的来的。 所以她一边安排宫人去接人,一边令人以送点心的名义去御书房探口音。 听说太子在早朝上提了一项新政,引来群臣热议,还将提前公示于众,让天下人共议新政,太子本人却在下朝不久,就去了内廷卫的校场,皇后心里就有谱了。 皇后对朝政没什么野心,所以平日里很少过问,反倒是何殊出于一些考虑,不时会拿前朝的事给她分析利弊得失。 这种操作相当于是给皇后打开一个开阔思想与眼界的视野,她虽并不向往,却从中汲取到许多经验教训。 这也是她能知轻重,哪怕与自己的娘家人,也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像时下大多数女子般,对娘家人言听计从的原因。 宫人带回来的消息虽不具体,也能让皇后大致明白其中的前因后果。 对于太子提出的新政,朝堂上的众大臣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对,意见相持不下,太子便提议将她提出的新政公示。 在这个世上,除了何殊,皇后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第二了解正宁帝的人。 所以皇后知道,太子所提的一切政见,她那位自己没有治国天分,只能靠着女儿为他谋划的丈夫都不会有任何异议。 这距离散朝,前后不到半天时间,她娘家迫不及待派人来见她。 基本可以表明她娘家应该是站在太子的对面,不支持太子的决策,并试图说动自己去劝阻太子。 心思一转,就得出这个结论后,皇后心中顿时生出一股郁气,暗处埋怨她娘家人不懂事。 其他大臣反对太子的决策,政见不合,那是常事,蒋家作为太子外祖家,不说帮扶太子,竟然还想利用她去扯太子的后腿。 真是岂有此理。 知道是怎么回事后,皇后在见到她的老母亲,与对她笑得分外亲热的两位嫂嫂时,客气的笑容中难免带着些敷衍。 “再过几日就是月底,我本打算到时再请家里人进来聚聚,今天突然得知母亲与嫂嫂求见,真是吓了我一跳,还以为家里发生什么大事了呢,家里人应该都还好吧?” 蒋老太太笑着点头道,“好、好,家里都好着呢。” 蒋家大嫂则在一旁补充道,“有劳娘娘惦记,突然求见,惊扰到娘娘,还请娘娘恕罪。” “都是自家人,嫂嫂不必这么自责。” 蒋母不动声色的扫了眼周围,挑起话题道。 “太子中午没回你宫里?” 皇后不以为意的笑回道,“儿大不由娘,太子整日跟在皇上身边观政,为国事操劳不已,十分辛苦,每天能抽时间过来陪我吃顿晚膳,就不错了。” 这话可以说是正好堵住了蒋母想要说的话,儿大不由娘,当然也就不用指望她这个当娘的去干涉太子。 可是带着任务来的蒋家人,又怎甘心就此放弃。 “娘娘,听说今日上朝,太子提议要废黜现行税制,实施一个叫什么‘摊丁入亩’的新税制,还对拥有田地多的人家征收特别高的税率,让许多人都有意见,这事稍有不慎,说不定会引来大祸啊。” 听蒋大嫂这么一说,皇后才知道何殊到底干了什么,劫富济贫断人财路,的确是件相当招人恨的事。 蒋家在朝中的势力虽然不大,但也是传承多代豪族大户之一,在老家拥有大片的土地。 正好属于将要被太子制定的新税制给‘劫富’之列,难怪他们反应这么大。 皇后相信何殊的本事,知道对方从小就很有主意,也很有成算。 尤其是的这件事关系甚大,其中的利害关系,她相信对方心里都有数,既然决定要做,就有其必做的原因,也已做好必须做成的安排。 “大嫂的消息真灵通,要不是听你说起,我在宫里,都不知道太子又做了一件大事,不过我虽为皇后,也只有打理后宫之权,无权干涉前朝政事,你们的担忧和提醒,我会转告给太子,让他知道你们这些长辈对他的关心。”
第六章 眼看皇后丝毫没有劝阻太子的打算,蒋母不赞成的皱眉。 “秋娘,这可是关系到子孙后辈的大事,你可一定要好好劝劝太子,像我们蒋家这样的耕读世家,除了有几个田庄,没什么别的进项,家里人多花销大,日子本就过得艰难,若实施这新税制,家里的日子可就更艰难了。” 皇后借喝茶的机会,掩去眼底的冷嘲,她是蒋家女,比谁都清楚蒋府过得是什么日子。 何况蒋家出了她这个皇后,头两年正宁帝与何殊都穷得连借钱都找不到地方,只得设法‘抢’钱时,两人也没忘记给她这个皇后做脸,逢年过节都会给蒋家送赏赐。 等到手里宽裕些后,那爷俩给蒋家的赏赐也变得更为丰厚。 也就是说,除了按例为蒋家封赏的承恩伯爵外,她这个皇后虽然没给蒋家要什么高官显位,却给蒋家带去丰厚的钱财物资。 同时还让蒋家显有巨大的隐性好处,就算蒋家人都没能力,只要能安守本分,别做违规犯纪的事,蒋家的日子就不可能过得艰难。 得了她丈夫和女儿给的莫大好处,结果这些人遇到事,丝毫没想过要支持她女儿,还跑到她面前哭穷。 这是将她当傻子糊弄吗? 何况何殊曾不止一次的对皇后强调税收的重要性,也提到过现行税制的一些弊端与漏洞。 更提到过,在他们一家合谋干出用女儿充男丁、当太子的事情后,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干好现在的工作,做对得起身份的事。 只有这样,将来真相若被曝露,他们一家才能有机会靠民心拥护以功抵过。 所以皇后一想到她女儿辛苦赚取的大笔钱财,都被投入到改善国民生活环境与经济发展中。 如蒋家这些坐拥大片土地的豪族大户,却在想方设法的偷税漏税,她的心情就很不好,也懒得再掩饰自己的不悦。 冷下脸将茶杯放到茶几上后,皇后语气淡漠的回道。 “母亲不必如此忧心,再怎么说,蒋家也是太子的外祖家,就算是看在本宫这个母后的面子上,他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们的日子过得艰难。” 眼看皇后不仅不愿意帮忙劝阻太子,似乎还与她们生出嫌隙,让厅内的氛围变得有些凝重,蒋二嫂赶紧打圆场。 “娘娘说笑了,托您的福,陛下对我们蒋家圣恩浩荡,殿下也对家里照顾有加,我们心中感激不尽,母亲也是因为担心家里的小辈,才会失言。” 遇到事情,眼里只有自家那三瓜俩枣的得失,为此不惜拖太子的后腿,迫不及待的想要找她出面阻挠皇上与太子办正事,就是她这娘家人的感激方式? 要是她女儿是真儿子,她丈夫再多几个儿子,她这娘家人不仅帮不上她儿子,说不定还能将她儿子的太子之位给弄没了。 皇后有些心灰意冷的摆摆手。 “这些都不重要,太子自幼长在陛下身边,年龄虽不大,对政事却有自己的见解,做事自有其道理,本宫身为她的母后,在政事方面帮不了她,但也不能干挠她,希望母亲能够理解。” 蒋老太太强笑着点头,“理解、理解,娘娘也有自己的难处。” 嘴上这么应付,心中却是非常不满,蒋老太太能感觉得到,自打她这女儿当上皇后,就跟娘家人,也跟她这个母亲越发的疏离了。 不过也正因生了个当皇后的女儿,还有个当太子的外孙,蒋老太太这些年来,一直过着备受奉承的日子。 哪怕蒋家只是伯府新贵,那些国公夫人见了她这皇后之母,也要以礼相待,尊敬有加。 在宫外过惯说一不二的日子,现在被亲生女儿落面子,蒋老太太的心情当然不好。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1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