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程笑道:“你放心,咱们城里的蜡烛铺子不够,我会找人送过来。” 黄奇胜看李一程胸有成竹,想起他背后有孟世子那样的大商家,要什么没有?不过是数千根蜡烛而已。 而且现在衙门里有钱,数千根蜡烛花不了多少。 想到这里,黄奇胜不再操心。 为了不让百姓们耗费财力去做花灯,李一程设置的优秀奖和参与奖的奖品数量差距并不大,为的是正月里闲暇时间多,让百姓们都参与,乐呵乐呵。 当百姓们看到到处张贴的告示时,都奔走相告。 只要扎一个花灯就能得到一根蜡烛,这样的好事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蜡烛确实很吸引人,但很多城外的,离县城比较远的人还是只能叹气,太远了,一天的时间他们来回太紧张。 好在去年粮食丰收,日子跟前几年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根蜡烛他们还是买得起的,除了羡慕,也就没有什么其他情绪了。 元宵节这天大清早,入城的百姓们就排起了长队,有来卖东西的商贩,有来卖山货的百姓,还有单纯来逛街买东西的,几乎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灯笼。 因为是元宵节,糊灯笼的纸不是红色的就是粉色的,手艺都比较粗糙。 虽然灯笼简单粗鄙,但百姓脸上都是喜悦的笑容。 还没有开城门,熟悉的人低声聊着天。 “张大哥也扎了灯笼?” 汉子笑的满脸褶子,“家里孩子扎的,非要我带来。” “该带来,灯笼轻,拿着也不费劲,能得一根蜡烛呢!” 旁边一个妇人插话道:“对呀!我也是这么跟我家老头子和媳妇说的。我老头子手艺好,我让他扎了两个,我跟我家小子一人拿了一个。” “县太爷对我们老百姓可真好,扎一个灯笼就能换一根蜡烛,哪有这么划算的事儿呀!” “可不是?做灯笼容易的很,我家小子昨天做了三个,我挑了一个还算好看的。” “你的灯笼确实比我们的好看。他婶子,你怎么没有带灯笼?” “我家小子拿着在后头呢!我来卖些干豆角,手里拿不下了。” “咱们这么多人,县太爷要准备多少蜡烛呀!” “咱们这才多少人?城里几千户人家,那才叫多呢!” “曾大人的夫郎是李师爷,李师爷那么会赚钱,咱们就不用替他们操心了。” “李大哥说的对。” “……” 百姓们闲聊着,直到城门打开。 灯笼展最大的危险是怕失火,而且很多百姓从城外来,要保证他们当天能回去,所以 灯笼大会是从上午巳时开始的。 灯笼里不用点蜡烛,能保证不失火,又能让百姓们在天黑之前出城去。 虽然不点火的灯笼差了点儿意思,但是安全最重要。 吉泽县有三千五百八十户人家,上万口人,加上进城来的百姓,一共收到了八千三百多张选票,最终选出了十户优秀奖。 城外进来的百姓有几百人,送到衙门门口台子上的灯笼有上百个,从中评出了三名优秀奖。 获奖的灯笼被挂在了县衙门口,到了酉时,齐齐点亮了蜡烛,点了灯的灯笼比之前更加漂亮了,吸引了很多人来观赏。 虽然很多城外的百姓出城去了,但城里的人像是更多了,可能是因为都涌到了几条商业街上。 为了安全考虑,李一程和曾明川和曾容远没有出去,在家里带孩子。 这样的热闹,李越和柔儿自然要去,李一山和王秀跟着去了,刘春和江来江往他们也跟着一起去了。 金岩不喜欢热闹,而且要负责曾明川和李一程的安全,也没有出门。曾明川在家,他没有往李一程身边凑,而是抱着曾容远去了自己房间。 院子里,曾明川揽着李一程,仰头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感慨道:“咱们俩好久没有像这样独处了。” 李一程转头笑,“咱们俩什么时候这样独处过?” 刚成亲的时候有柔儿,赶考的时候有刘春,后来人更多了。 想了想,曾明川有些愧疚,“确实没有过。一程,委屈你了。” “这是什么话?” 李一程转过身来,笑着看他,“热热闹闹的不好吗?” 他深爱着曾明川,当然喜欢两人独处,但在这个时代,为了生活奔波,这些情情爱爱只能放在心里。 曾明川见李一程笑容明朗,没有一丝阴霾,也跟着笑了起来。 元宵节过去,这一年就算是结束了。 这么长时间,家里城里都平平安安的,李一程揪着的心放松了很多。 但曾明川没有松懈,除了让他跟他去衙门,只让他去医馆。 李一程的三个学生异常刻苦,已经将他给的教材学完了,经过多次考核,几个学生的理论基础都很扎实。 李一程觉得时候差不多了,开始让他们在医馆里见习,理论总要结合实践的。尤其是医学,需要在实践中成长,毕竟很多病不是照着教科书长的。 三个学生当中,白芷跟在白苏身边多年,在实践方面是最好的。尤其是药材,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该怎么用。 董全兴年纪大,记忆力没有两个孩子好,但是最刻苦的,手里几乎无时无刻都拿着书。 陈明善不会说话,但很心细,常常能发现其他两人发现不了的细节。 医馆里多了这三个学生,看病的速度没有变快,反而变慢了。 因为三个学生给病人把了脉,开了方子,李一程或者白苏要再把一次,对三个学生开的方子做出评判。 病人看病的时间变长了,但没有人有异议。 因为他们进门前江来就跟他们说了,李师爷和白大夫要带学生,他们要是等不及可以去旁边的承安堂。 承安堂的大夫还是王长青,不知道是跟为民医馆较劲儿,还是良心发现,直到现在,他依然不收诊费,药费收的也不离谱,所以去他那里看病的百姓越来越多了。 这是李一程乐意看到的,他开为民医馆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百姓们能看得起病吗? 转眼间就出了正月,树枝上冒出了绿芽,地上也多了绿色,春天即将到来了。 这天小雨下的淅沥沥的,有些阴冷。 李一程没有出门,窝在家里烤着火炉,喝着茶水,吃着瓜子花生,和李一山和王秀闲话家常。 王秀看着阴沉沉的天道:“春雨贵如油,这场雨过后,天儿就该暖和了。” 李一山点头,“是啊!以前在村里的时候,出了正月就该下地干活了。” 李一程也想起之前的日子,“我在家里的时候跟着大哥下地,成了亲也跟着明川下过地,干农活是真的累。” “不下地种粮食,就没得吃啊!” 确实如此,李一程感慨,如果不是曾明川科考成功,他跟曾明川只是望山村的一家普通农户而已。
第381章 【381】圣旨到了 吉泽县的事务都走上了正轨,无论是曾明川和李一程都不需要费太多心力。 就在李一程以为这一年的工作可以轻松一些的时候,圣旨到了。 他最担心的事情来了,圣旨中道,曾明川在吉泽两年,让吉泽从一个饱受水患的贫困县,变成了现在在晋宁府中富裕程度靠前的县,从一个粮食欠收,百姓们连年流离失所的状态,变成了现在百姓们安居乐业,粮食丰收的景况。 圣旨中皇帝对曾明川大加赞扬,给了一定的赏赐,还说曾明川已经弱冠,却没有字,皇帝给赐了字,叫守诚,取守正诚信的意思。 最后圣旨中道:命曾明川四月初一回京述职,之后再行擢用。二月初十,新县令会到吉泽,曾明川跟他交接之后即可离开吉泽,在述职之前的这段时间,准予他还乡探亲。 曾明川看了圣旨,虽然有些意外,但在情理之中,虽然他来吉泽才两年,但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 虽然时间上比当初皇上说的三年早了一年,但吉泽县如今不再有水患,百姓们有了肥田的法子,有了高产的地瓜,有了能赚钱的茶叶,还有了食品加工厂……只要接任的官员能够将这些产业继续发展下去,吉泽的日子不会难过。 更让他觉得意外之喜的是,他可以回家了。 出门几年,虽然家里没有亲人了,但心里依然挂念那片土地,当然,还有他家的房子和土地。 而李一程看了圣旨,心里却“咯噔”了一下。 陈九章和孟广益说的不会是真的吧?皇上要让他跟曾明川去德佑府? 想起陈九章和孟广益对德佑的描述,他心里就觉得郁闷。 曾明川看出他的担忧,拍拍他的手道:“一程,不用担心,该来的咱们逃不掉。” 听他这么说,李一程更郁闷了。 这种社会,一切都由皇帝说的算的制度,任何人都无能无力啊! 他试探着说:“要不,我们走走孟大哥的关系,看看他能不能在皇上面前说句话,不让咱们去德佑?” 曾明川摇头,“不可。一个是皇上现在并没有明确说要咱们去德佑,广益兄冒然提出,窥探皇帝心思是朝臣大忌,再一个广益兄身份尴尬,这事情不适合他做。” 听了曾明川的话,李一程也意识到自己的提议不妥。 他叹口气,“皇上的心思猜不透啊!守真,曾守真?” 李一程撇嘴,“这字起的真一般。” 曾明川苦笑,“皇上赐字是何等的荣誉,你居然嫌不好听?这话让别人听了,该说你狂妄了。” 李一程吐吐舌头,“我以后不说了。” 曾明川抬手刮了下他的鼻子,道:“你不喜欢这个字,还是叫我的名就好。” 李一程点头。 说笑了几句,李一程又道:“不管皇帝要咱们去哪里,给咱们两个月的假期,让咱们回家,这倒是个意外之喜。” “是啊!咱们出来这么久,也该回去看看了。” 李一程点头,“我们在望山村有几十亩地,还有咱们盖的大房子,总不能一直空着。” 曾明川笑起来,“咱们现在这么多人,你的大房子恐怕住不下。” 李一程皱起眉头,“这么多人全都要跟着咱们走吗?” 曾明川知道他说的是那些新买来的下人。至于刘春和江来江往他们,当然是他们走到哪儿,他们跟到哪儿。 “他们是咱们买来的,他们自然要跟着我们走,除非你不要他们了。你不要他们,他们可能会伤心呢!” 李一程想了想,家里买来的人都是可怜人,他可以放他们自由,但他们愿不愿意? 就像曾明川说的,要是他们不愿意走,他倒是好心办坏事了。 “我问问他们吧!” 李一程把新买来的几个下人召集起来,告诉他们,他跟曾明川要奉皇上之命回嘉阳县探亲,之后会去盛京,可能不会再到吉泽来了。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24 首页 上一页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