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一看,卫轩愣住,萧靖昭嘴唇一点也不像是擦了唇膏的样子,甚至哪怕擦完后再次擦掉残留的香气都没有。 既然不是萧靖昭擦的唇膏,那他手上的这点唇膏是从哪里来的。 卫轩心底有些困惑,但是也不好直接问出来,和孟原直接略过这个话题,转而谈起其他公事。 要说起来,安远府这几年是越来越红火,因为定安卫每年都要打击草原蛮族,打得蛮族抱头鼠窜,而一些蛮族部落之所以聚集起来攻击大周,也是想占便宜,他们都算是墙头草,哪边强大就倒向哪边,之前草原蛮族强盛,他们就跟过去了,而今显然是大周更加强盛,他们自然就调转了旗帜。 当然,这里面,毛衣的功劳也不小,养一养羊,然后剪羊毛卖钱,或者手工纺线编织毛衣,多多少少的也是一条出路。 尤其是安远府这几年的商业发达,也时不时的草原通商,有钱赚,又有保底的退路,这些部落自然也就都懒散了下来,如今他们才是最希望不起战事的人,毕竟没有战事,他们有钱赚,也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别看双方现在好像关系还不错的样子,一旦开战,什么商业都会断掉,就算他们和大周关系再好,可他们不能放弃草场,到时候还是会被战事裹挟,所以还是不起战事最好。 而除去这些,姜淮的贡献也不小,卫轩也不知道为什么姜淮脑子里有那么多点子,有点想法,捣鼓一下,改善了姜淮的生活,拿出来后还能赚钱,哪怕有些是小钱,可这些小钱却又实打实地改善了安远府当地百姓的生活。 当然,安远府日子过得好也离不开皇帝的‘帮扶’。 一是皇帝对萧靖昭的扶持,卫轩最开始知道这事的时候,整个人都傻了,差点以为皇帝是发现了萧靖昭的问题,来试探的,直到后来,皇帝为了提高萧靖昭的地位,虽然依旧拖延,可居然还是给了些粮草,这让卫轩只能相信,皇帝是真的没有认出萧靖昭。 而这么一帮扶,也着实是减轻了安远府的经济压力,毕竟赚得再多,花钱的地方更多,能从皇帝手中拿点银子粮草,也算是给他们省了点。 二来就是皇帝送来的文官,安远府武将多,可文官并不多,更别提有能力的文官,但是这几年下来,皇帝贬谪了好些官员,安远府就能从中顺水摸鱼,一下子就给安远府捞了好些有能力的文官。 本来一些文官也不该贬到安远府,可因为皇帝的这些操作,底下其实已经有些乱了,只要安远府这边的动作小点,除了文官本人,和其他格外关注的人,都没人知道这些官员最后到底去了哪里。
第54章 这些被贬谪的文官不被皇帝放在眼里,皇帝贬责完,只要这些官员不再出现在他的目光中,皇帝自然也不会去想这些文官去了哪里。 而在朝堂上留下的官员,一部分为这些官员担忧,但是皇帝偏信奸臣小人,他们留在朝堂上也是自身难保,自然也没有办法多关注这些文官去了哪里。 而格外关注的那些官员,就算发现了一点问题,可他们也不敢动什么手脚,只能偷偷观察,发现这些人被送到了安远府,一个个都是庆幸不已。 他们倒是没有想过萧靖昭就在安远府,卫家带走这些文官是想用他们来治理州府,只当卫家还和之前兴盛时一般,为皇帝的荒唐行为善后。 毕竟这些文官要真按照皇帝的安排贬谪下去,路上的病死,抵达贬谪地后病死的,绝对都不会少,这去了安远府,还算是多了一条活路。 放以前,安远府也是苦寒之地,可这几年,安远府在京都人眼中也从苦寒之地变成环境虽然苦寒,可好东西也不少的好地方。 据说安远府附近州府的富贵人家都常去那边玩,因为安远府将吃喝玩乐的地方都准备妥当了,去玩的人都玩得不亦乐乎,离开前还要带上不少新品特产,有些卖得多,又恰好买到一些人急需的产品时,回来的路上转手一卖,这一路上吃喝玩乐花掉的钱都能赚回去。 当然,毕竟不是每一样货品都能让人高价收购,这就要求买货的人眼光足够敏锐,提前猜准什么货物才是最畅销的。 一开始只是有个别人这么做了,可等对方赚到一笔钱,大肆宣扬下,不少去安远府游玩的人都选择多买一些回家,不过一部分家资不算丰厚的,胆子也小点,只敢稍微多买一点,实在不行还能自用,就算如此,也还是让安远府又多赚了银子。 更别说有钱的人,他们买起来就更多了,因为他们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眼光精准。 这些消息都直接传到了京都来,让不少京都人都有些羡慕,只可惜安远府距离京都实在是有些远,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办法过去,也只有一些商队去得频繁,至于世家大族,哪怕对安远府有兴趣,可除非实在任性,也没有几个人闹着要去安远府一趟。 只是这么一来,安远府在京都人看来就有些不一样了。 因着这点,后续再有官员被贬谪时,注意到有人动手脚,知道情况的官员都偷偷地帮了一把,将破绽都抹得干干净净,任谁都发现不了不对劲,除非有认识官员的人深究这点,都追到贬谪地去,才可能发现真相。 不过朝堂上被皇帝提拔起来的臣子们怎么舍得浪费时间精力去追查这些失败者,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被皇帝厌弃了的废人,不管有什么想法,只要切断他们和皇帝的联系,让皇帝再也看不到他们,这些人也就没有翻身的能力。 就算有些谨慎点的发现有问题,可他们去追查,其他人不追查还攻讦他们,追查也持续不下去,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朝堂的斗争上。 而这么三年下来,那些提供帮助的官员意外发现,他们之前的行动竟然帮到了自己,因为他们有些人也成了被贬谪排挤的一员。 朝堂上留下来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些人哪怕没有被贬谪流放,可也丢了官职,赋闲在家中。 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如果卫轩回京都,大概会惊讶地发现朝堂上熟悉的人影少了许多,而留下来的要么只在朝堂上当个木头人,对于任何事都不发表看法,只埋头干活,要么就时不时在家歇着,因为被气的。 留在京都的官员都不懂,皇帝怎么就变得这么快,现在再回想四年前,简直恍如隔世。 四年前,他们都以为那只是皇帝被人蒙骗,或者说一时放纵,即便卫家和姜家在这场放纵中损失惨重,可官员们讨论归讨论,对皇帝还是敬重的。 可现在回头看看,四年前已经是最好的时光了,之后真是一年不如一年。 身边熟悉的有能力的同僚被一些小人攻讦,或贬谪流放,或赋闲回乡,处境更差些的甚至直接性命不保,而现在再看,被打包打走去了安远府的犯官居然处境更好。 留在京都还有些良心,又知道安远府情况的官员,一个个的甚至恨不得自己也能去安远府算了,安远府虽然偏僻,可如今也只比京都差一些了,在那里,起码是做些实事,好过待在京都受气,还要受良心谴责。 只是皇帝快乐地贬了三年的官,如今也发现这朝堂上满是拍他马屁的官,做实事的官员少了,虽然这些做实事的官说话让他不开心,可也不能一个不留,也不怎么贬官了,让这些想走的官员都走不了。 至于说直接辞官,然后再去安远府,这些官员也做不出来,更何况他们也担心真这么走了,万一被皇帝发现端倪,那安远府那边岂不是要暴露了。 刚开始的时候安远府这么做,他们还当是卫家为皇帝善后,可现在,朝堂上不少有能力的官员都被安远府接走安排了,还真在官府里做实事,他们想这么说也说不出来了。 虽然不清楚卫家到底是想造反,还是有别的心思,可其他官员已经默认,安远府那边肯定有什么不对劲的,那这不对劲的情况自然不能让皇帝注意到。 当然,一些人心中已经有了些隐隐的猜测,但是这个猜测谁也不敢说出口,都只在心中不断地揣测,太子是不是就在安远府,不然卫家怎么敢接收这么多文官过去,要知道卫家这么做,除非卫轩是真打算造反,不然不管之后是谁继位,只要发现这事,卫家自然要被忌惮。 没有哪个皇帝能忍受自己手下的官员曾经受过一个武将的恩惠,这不是一两个官员,这么多官员,加上卫家的军权,哪怕卫轩没有太多想法,也容易动摇国本,可要是太子在的话,那就解释得通了。 更何况那些文官也都安稳地在安远府做事,他们远在京都不了解情况,这些人就在安远府,说不定就发现了些蛛丝马迹。 只是怎么一个个的都不吭声,一点消息也不透露,让他们这些在京都的人都忐忑不定,只能满脑子乱猜。 留守京都的官员都有些烦闷,只是他们也知道,这消息只能放在心里猜测,不能落在纸上,哪怕是让人传话,可谁知道这消息传递的时候是不是会出问题,万一被人发现,那就麻烦大了,毕竟这四年,皇帝虽然对安远府也有些关注,但不像是猜测到这点的样子。 这要是因为通消息导致暴露,他们都不敢想象这一幕。 如今,他们也只能想要安远府这边要有什么行动,那就快点行动吧,让他们早点知道卫轩到底是想干什么,这么猜测太煎熬了些。 这些官员的焦虑萧靖昭和卫轩并不清楚,不过,蛰伏这么几年,也是时候该行动起来了,卫轩和萧靖昭聊完了其他公事,就说起这件事。 现在算是最好的时候了,经过这些年的打击,草原蛮族已经是不敢动了,有些甚至选择往西北处搬迁,避免每年都要被定安卫锤一顿,这一锤又一锤的,哪怕有些部落血厚,还可以掠夺其他部落,也着实吃不消。 与其在大周这边挨锤,还不如往西北走,虽然那里更加苦寒一些,可南下更难,两条路,一条是彻头彻尾的死路,另一条虽然艰难,可还算是活路,要怎么选,这些人还是有自己的判断。 而没有这么蛮族的存在,卫轩敢断定,皇帝肯定会想削减兵力,哪怕萧靖昭在皇帝眼中还是自己人,皇帝这些年为了扶持萧靖昭,还给了不少粮草,可一个萧靖昭带来的好处还不足以让皇帝继续容忍安远府拥有这么多的兵力。 之前能有这些兵力,还多亏了安远府这边一直说草原蛮族如何凶残,每年都要犯边,加上这些草原蛮族在草原是真生活艰难,总是南下掠夺,皇帝是真担心这些蛮族打进大周,毕竟从安远府到京都虽然远,可关卡没有太多,一旦被攻破了,以草原蛮族骑兵的速度,抵达京都的速度极快。 为了自身安全,皇帝才让安远府屯兵抗击蛮族,可要是蛮族往西北走的消息传开,哪怕只是走了一部分,皇帝肯定是要削减兵力,或者说将这部分兵力分散到其他地方。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0 首页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