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人性卑劣的,当然也有,最著名的就是宋徽宗的宠臣、“六贼”之一的童贯。 综述:宦臣也是寻常人,有好有坏,有忠有奸,所以,实在没必要对这个群体特定脸谱化,寻常看待就好。 三、皇城司 皇城司是宋代禁军官司名。旧名武德司,为宋代特务机构,执掌掌宫禁、周庐宿卫,刺探情报。皇城司 长官一般由入内都知或副都知(宦官统领)兼任。 皇城司“依祖宗法,不隶台察”,又“旧制,三衙管军,未尝内宿”,“殿前一司虽统摄诸班禁卫,而皇城一司亦判然不相关,亦汉南北军相统之意也”,不受三衙辖制,乃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 执掌与司务 1、宫禁宿卫:皇城司“掌宫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庐宿卫之事,宫门启闭之节皆隶焉”,“掌宫城管钥、木契,以时启闭宫门;每岁给换禁卫、殿门、宫门、皇城门四色敕号及审验”等。宫禁门户、校验勘合,皆其职守。其宿卫之法,殿外则相间设庐,更为防制;殿内则专用亲从,最为亲兵也。”可见皇城司为皇帝贴身护卫,系皇宫防卫体系最核心的部分。皇城司的侍卫,都是由禁军中选出的精兵。 2、刺探监察 宋太|祖时,皇城司最重要的职务,是探查军中情状,预防阴谋扰乱。其主要针对对象,是殿前诸班直的“宿卫诸将”及禁军军政。至后,皇城司职权逐渐扩张,由专司军情逐渐涵盖官情民事。 皇城司中,置逻卒“于京师伺察,每月发给湣钱,每季轮换差充”,“皇城司遣亲事卒四十人,于京师伺察。”民间俗呼“察子”。 3、负责宫内杂务 总结一下,皇城司的作用主要有二: (1)守卫皇城; (2)给皇帝干“私活儿”。
第5章 宗室 “权重处便有弊,宗室权重则宗室作乱。”(《朱子语卷》)。从各朝各代的经验教训来看,这话一点毛病没有。但两宋江山三百年,却未出一例宗室谋逆的案子(至少明史记载没有),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了,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原来是因为宋太|祖善于总结啊,这一总结就发现,前代内乱,根源在二:1、权臣(文臣武将宦官,但凡手里有点权力的,谁不想过把“号令天下谁敢不从”的瘾?);2、宗室:都是天潢贵胄,凭啥你行我不行? 诊脉完了,寻出症结,就得对症下药!权臣的问题,前章已经交代过了,本章就说说宋代是如何限制亲王权力,避免祸起萧墙的。 办法一、好言劝诫 《宗室座右铭》、《宗室善恶宝戒》、《宗室六箴》等劝诫性文书,应该是宗室子们入学的必修课。好好讲道理,劝诫亲王们乐天知命,不该想的不要想,无事在家修身养性,吃吃斋念念佛,求个长寿安康没啥不好,而且命这东西很玄乎,说不定你淡泊名利、乐善好施,哪天就感动了上苍,落个幸运果在你头上呢(宋英宗、宋徽宗、宋孝宗:嗯嗯,朕就是那个吃到天降幸运果的宠儿)? 办法二、宗法规制 宋代宗法之严苛,是为史上绝无仅有。主要措施如下: (一)、五服之内不得外居 五服,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宋代宗室,五服之内的都群居在京城固定地点,不得擅自外迁。 (二)、不许参加科举,不许出任外官(宋代中期有变,五服以外的宗室子不受此条限制) 北宋真宗朝开始,宗室不但不许参加科举考试,而且“绝外授”,即不再出任地方官与朝官,宗室中的德高望重者,也仅限于掌宗正(处理宗室事宜的专门机构)。 (三)、亲王之位不承袭 “亲王之子不封郡王,父王既没不嗣王”(《诸臣奏议》卷32《宗室》)。“皇子之为王者,封爵仅止其身。而子孙无问嫡庶,不过承荫人仕,为环卫官,廉车节钺,以序而迁,如庶姓贵官荫子入仕之例。必须历任年深,齿德稍尊,方特封以王爵,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袭也。”(《通考》卷277《封建考十八》)。 宗亲爵位不得荫袭子孙,比如父亲是亲王,儿子初时只能得授环卫官之类的名誉职衔,只有一些资深德高的宗亲,后期才可能被授王爵,但与前代一样,须在父辈爵位的基础上降次等第:父亲是亲王,儿子至多只能封郡王,往下则是国公、侯等。 (四)、亲王不得结交朝臣、不得私自相互见面 诸王之间“过从有禁,非朝谒从祠不得会见”(《长编》卷117)。宗室“有不许外交之禁”(《宋朝事实》卷8《玉牒》),“不得出入接见宾客”(《宋会要·帝系》4)。仁宗时,宰相吕夷简就因为 “私交荆王元俨”,受到弹劾(《长编》卷116)。 (五)、不得私自出门 宗室如不任外官,“不得于街市下马。如出新域外,虽不经宿,亦禀大宗正司。”崇宁三年,蔡王赵似“私出宫门,步历廛市,与宗室相见饮食”,徽宗看在赵似是其弟弟,且年纪幼小,才决定“更不根治”,但将其左右人等“付有司推究” 。 (六)、亲王位序宰相之下 太|祖曾在开宝六年,“诏晋王(即后来的太宗)位居宰相上”(《长编》卷14)。可仅过了八年,这一位序便颠倒了过来。太平兴国十年十一月,太宗《令宰相立亲王上诏》称:并建子弟,所以蕃屏土室;申命辅相,所以羽翼公朝。藩邸之任虽崇,均衡之寄尤重。聿分内外,须至等差。自今宰相序立,宜在亲王之上(《宋大诏令集》卷70《尊礼》)。 换句话说,宋代亲王见到宰相得行礼(纯属好奇,万一这位亲王吃了幸运果飞升,则这宰相……)。 (七)、亲王府编制精简 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宋代与前代及后代各朝代的差距极大。宋代的亲王府通常是:傅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1人、王友2人、记室参军1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这和唐代宗亲府的编制相较,简直就是过家家,闹着玩儿。 (八)、亲王犯法,也须受惩 宋代虽然要求宗室守法,可是“事事优异,悉不与外官匹庶同法”(《宋会要·帝系》)。一般来说,亲王犯法,多是罚钱贬职了事,封顶也不过别州幽禁,没见过更重刑罚的。所以这一条,就与历代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高调一样,纯属扯淡。 三、待遇优厚 “赋以重禄,别无职业”(《国朝诸臣奏议》卷32《宗室》)。 北宋开国之初,“诸王子初授官,即为诸卫将军,余以父官及族属差等。”天禧元年,鉴于“皇族渐多,而授官未有定制”,真宗下旨:“宣祖(即太|祖的父亲赵弘殷)、太|祖孙初荫授诸卫将军,玄孙授右班殿直,内父爵高则听从高荫”(《续通鉴长编》卷89)。宝元二年,仁宗又将宗室子孙七岁始授官的规定改为五岁。不过自然,所封的爵位都是有官无职,像“右侍禁,右班殿直”是无执掌的武臣阶官,而诸卫将军则属于“空官无实”的所谓“环卫官”,不过闲吃俸禄而已。 总结:对宗室皇亲而言,如果没啥大运气,吃不上幸运果,则一生只要本本分分,“高爵重禄”是基本没问题的,这就算是对这些不被允许有“理想”的皇亲贵胄们的一种变相安慰吧。
第6章 官俸 历代官吏俸禄之厚莫过于宋朝。 宋代官俸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地方官则配有职田。官员有差遣职务者另加补贴。 总体来说,宋代官员的俸禄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 正俸包括: 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 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 禄粟——月给,使相200石,场入内班官1石。 加俸主要有: 职钱——给在京职事官,随月支给,是正俸之外的一项固定收入。 职田——给外任差遣官,数额数顷到数十顷不等,“悉免其税”,雇人承佃,按乡原则“课租”收利。 宋代官员的月薪(大概) 官品月俸(贯) 其他收入(贯) 三师 120 240 宰相 300 600 参知政事 200 400 六部尚书 60 120 侍郎 55 110 九卿 45 90 少卿 35 70 赤县县令 30 60 赤县县丞 15 30 另外关于宋代官服,补个常识。 宋代官服分三种: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常用的是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三种。 1、祭服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这是祀享、朝会、视事等时的衣着。 2、朝服由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六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另在腰旁挂锦绶,用不同的花纹作官品的区别。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或獬豸冠。并在冠后簪白笔。手执笏板。 3、公服也称常服,款式曲领(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以用色|区别等级,一般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以上用紫色。 (纯粹好奇,这么复杂,会不会有人穿错?) 北宋时,官服大多虽然是朝廷统一发放,但并非量身定制,而是统一裁剪,以防富态的穿不下,自然都往大里做(不知有无大小号之分),这对瘦的人还好,只需把腰带收收紧,但矮的咋办(难道这就是古代进士还须“品貌端正“的原因之一?)不过南宋后期似乎人性化了些,朝廷可以发给布料,由官员自己去寻裁缝做官服。
第7章 称呼 皇帝:外朝用于第三人称,一般称“上”(“皇上”应是明清专供);宫中称“官家”,民间多时亦用此称呼;臣下面圣时,称“陛下”。自称是“朕”,但平常也用“吾”、“我”。 皇后:宫中称“圣人”,向皇帝一般自称为“妾”、“臣妾”、“妾身”。 宫妃:称“娘子”,前可加姓氏,为“某娘子”。自称同上。 公主:帝女称“公主”,帝姊妹称“长公主”,帝姑母称“大长公主”。 王:唐宋一般称“大王”,第二人称可称“殿下”,自称为“小王”,或“吾”、“我”。 王妃:正式称呼为“某王夫人”,或以诰命头衔称之。寻常,可称“某王妃”。 父亲:无论宫中民间,私下皆称“爹爹”。若是皇家父子,朝上,还当君臣相称,彼时儿子应自称“臣”而不是“儿臣”(后者应是戏曲的产物)。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0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