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久还记得吗?” “不记得。” “最近体重变化幅大吗? “没关注过。” “有测过激素水平吗?甲状腺和性激素这些。” “没有。” “睡眠情况好吗?” “不好。” “具体表现呢?是入睡困难、多梦,还是早醒?” “都有。” “有用药物辅助过睡眠吗?” “没有。” “过往有心理治疗的经历吗?” “几年前做过一次心理咨询,不喜欢,就没再做了。” “为什么不喜欢?” “……” “有伤害过自己吗?” “……” 戴岚被问得有点烦躁,医生越是平静他就越是难受,这种一问一答和答辩没什么两样,大脑被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很蠢,很丢人。 作为大学老师,戴岚一直处在提问和责难的那一方,如今时过境迁,自己也要去承受别人的步步紧逼。 戴岚没意识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皱起了眉毛。在他身上散发出的不耐烦气息,像玻璃罩一样隔在了自己和宋医生之间。 如同对5号患者的急躁视若无睹一样,宋意对戴岚筑起的玻璃罩也当作没看见,还是用那种平静得近乎冷淡的语气,又问了一遍:“有吗?” “没有。” 有。
第二章 红灯 和医生撒谎没什么好处,尤其是和心理医生。 戴岚说出口之后就后悔了,觉得自己那点伪装在医生面前连遮羞布的等级都算不上。 而宋意的神色和刚才没什么两样,戴岚看不出他有没有发现自己说谎了。 宋意没再问其他问题,在键盘上敲了两下回车键之后,旁边的打印机就开始吱悠悠地运作。 他把打印好的单子拿出来,递到戴岚面前,一张一张地解释:“第一次看病,在医院耗费的时间要久一些。要查一下激素水平,看一下情绪是否受到了激素的影响。做一个近红外光谱,检测大脑波形的。再做一些测试题,和你之前自测的SCL量表差不多。客观的和主观的检查都要做,这样分析结果更准确。” 宋意的语速不算慢,一大长串专属名词一股脑地砸过来。但戴岚听懂了,他对精神科那些检查流程简直再熟不过了。 但听懂了不代表会照做,戴岚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狗屁检查不做也罢,帅哥看够了,爷要走人了。 没想到宋医生又接着说:“如果没什么急事的话今天就去查,过了今天门诊值班医生就不是我了。你再等的话就要等一周。这几项体检都很快,当天就能出结果,检查完之后去自助机刷身份证排复诊的队。记得先去检测中心抽血,那个报告要等一个小时才能出。这空档刚好去做其他的检查。” “……” 戴岚无语,他第一次遇到这么细致给患者讲攻略的医生。 这哪还好意思溜之大吉啊。 起身时,戴岚鬼使神差地回头看了一眼,看到宋意自然又放松地靠在椅背上,略微歪着头目送他离开。 宋意投过来的目光就像是一丝绵长的线,不偏不倚地把戴岚脑子里那点念头给勾了过去。 戴岚浑身一麻,后颈起了一小片鸡皮疙瘩,他知道自己被看穿了。 十分钟前,5号患者也是在和宋医生对视后,不到片刻气势就弱了下来,乖乖地当一个听话的病人。 同样的感觉现如今笼罩在戴岚心上,他对着宋意点了点头,说了句“辛苦医生”就匆忙离开了。 出门后,戴岚仔细看了一下门口的医生简介: 宋意,精神科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睡眠医学中心医疗组长……擅长焦虑症、抑郁症、双相障碍及睡眠障碍问题等的诊疗,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近十年……曾参与电视、电台科普等公益活动……参与国家自然课题3项、发表SCI6篇……坐诊时间:周三下午焦虑抑郁一门诊、周六上午心身医学二门诊。 别的也就算了,国家自然课题3项,发表SCI6篇。 在青年教师里,戴岚的学术成果算是拔尖的,但他还是忍不住在心里感叹宋意是真的强。 看着也就三十岁左右。 想到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发了几篇A刊就傲得没谱。虽说不同学科没有比较意义,但事实摆在这,骄矜张扬的永远佩服低调含蓄的。 戴岚边感叹着自己遇上的医生还真是年轻有为,边拿出手机,摊开手中的单子依次扫码缴费。 扫码时,才看到每张单子上都有一小行“现病史”,上面写着: 患者近期情绪不佳,听旁人说话容易感到厌烦,有消极想法,觉得生活没意义,食欲较差,睡眠差,入睡困难,不排除伤害自己的可能。 “……” 靠。 “靠!医生!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情绪最先绷不住的永远都是病人家属,而不是病人自己。 宋意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他无视了家属的嘶吼,沉默地把打印好的单子放到7号患者李强面前,然后轻轻地拍了拍诊断单——一个很不起眼的安慰性动作,成功安抚到患者,让他没有受到家属的影响。 算上规培和实验项目,前前后后加起来,宋意在月港市心理健康中心工作有七八年了。他最不喜欢接触的就是病人家属,也不止一次提过让家属和病人一起接受心理治疗的建议。 比如说现在7号这个患者,刚满十七岁,已经吃了一年的药却没有一点起色。宋意曾很直接地指出,患者的抑郁根源在于家庭,并建议孩子父母去做心理咨询。 但有些父母的傲慢不是谁都可以撼动的,医生也不行。 宋意冷着脸看向坐在自己对面的患者家属,语气淡漠道:“我从不和病人开玩笑。” 患者父亲察觉到自己失言,连忙放低姿态,近乎央求地说:“宋医生,您再想想办法,强强还小,他怎么可能就休学住院了呢?” “李强目前的情况您自己最清楚,住院是对他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您自己也知道,三院是全月港唯一一家专门看精神类疾病的医院,心理健康中心所有的设施都是专门为病人定制的,这里的环境会比家和学校更适合治疗。” 宋意已经不想再多说什么了,可李强的父亲仍在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可是休学真的会很耽误成绩的,明年再去上学时,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已经努力了一年的学生呢?而且马上就要高三了……” 李强父亲说的每一句话都让宋意感到厌烦。 一年来,这些话已经被李强的家长翻来覆去地强调无数遍了。他无法想象这些话落在患者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 宋意站起身,把手搭在李强的肩膀上,低头和他说:“你先去外面待一会,我和你爸爸单独说几句话可以吗?” 李强点了点头,没说话。 宋意放在他肩上的手没松开,“就站在门外等,不要走远。好不好?” “好。” 这句“好”,声音沙哑得很。 个中情感复杂到何种程度,宋意此时此刻无暇分心去思考。 李强离开门诊室后,宋意方才和善的面孔一扫而光。 他怕李强在外面听到,于是声音放得很轻:“李强的第一身份是个病人,准确地说是严重抑郁且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而不是个高二学生。我应该不止一次和你说过,父母的情绪是孩子的镜子。你这么激动,他从镜子里看到的就是一个失败的自己,进而更加自卑和自我厌恶。你只有表现得越平静,他才会越来越觉得这个病无所谓,才会有转好的可能。” 言尽于此,再说就没意义了。 宋意不想听对方祥林嫂似的再说些有的没的,赶紧交代了住院事宜,并表示如果选择住院,自己会尽量给李强安排好相处的同龄人室友。 医生能做的太有限了。住院的选择权永远都在病人及其家属手里。 宋意不知道李强最后是否会选择住院,就像他不知道戴岚是否会按照门诊处理去做检查一样。 李强和他父亲走后,宋意略感疲惫地靠在椅子上。 刚刚连续看的两个病人,一个三十四岁,一个十七岁,年龄差了整整一倍,但宋意总是忍不住把他们两个联系到一起想。 想着想着,宋意麻木地伸出手按下叫号键。 每次坐门诊都要看好多病人,内科就是这样,日常工作除了门诊就是病例。单今天下午,宋意就陆陆续续看了三十个号。 可一直到下班时间,他都没有再见到戴岚。 意料之中的事,宋意的情绪没什么波动,这世上他力所不能及的病人太多了。 虽然,宋意很想帮戴岚一把。 宋意不认识戴岚,但这个名字却早就听过——月港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有一篇写“现代社会偶合家庭”的论文火得出了圈。 当年宋意从知网看过那篇论文后,还特意在百度上搜过这个人,没想到最先出现的搜索结果竟然是个B站视频。 原来戴岚还是个学术圈up主。 戴岚的B站账号发过好几个关于女性主义和社会调研的科普视频。宋意当时也是闲得没事干,把热门视频按顺序挨个看了一遍。 视频里戴岚挺幽默的,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都能被他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解释清楚。 这是个好老师,一个接地气的知识分子。 所以宋意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会得抑郁症。明明在视频里,他看起来那么热爱生活。 心理疾病有时候没什么原因,病了就病了,今天下午问诊接触的那几分钟,宋意感觉到的只有戴岚散发出来的强烈的不耐烦气息,以及情绪背后隐藏着的丧感。 到底是天妒英才。 诊室的门被敲了敲,这次是敲了两下直接打开,一声大大咧咧的“宋哥,走吃饭去”响起。 宋意的思绪被打乱了,打乱了就不再想了。 来的人是闻越,宋意的大学同学,隔壁儿少情绪门诊的。他俩正好都是周三下午值门诊。每周三下班,闻越都拉着宋意去吃医科大旁边的火锅。 从心理健康中心开车到月港医科大学足足要半小时,这还是在非高峰期不堵车的前提下。 可闻越自打上学起就是个好玩贪吃的主,别说开车半小时了,就是坐高铁去吃他也乐意。 见宋意赖在椅子上不走,闻越还过去生拉硬拽,帮忙关电脑关打印机,为了吃要多殷勤有多殷勤。 “下班都不积极,我真对你无语了,还得我上赶着求你呗。我的好宋医生啊,快离开你那救苦救难的椅子吧。我跟你说,你再拖延,一会路上堵车的话你开车啊。” 宋意懒得搭理他,每周三去吃火锅都是他开的车,闻越纯属光动嘴不干活那路人,还总能找个奇葩的借口搪塞过去,诸如什么:地下车库出口有视角盲区啊,他近视忘戴眼镜怕一车两命啊……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