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元子闻言,也不由颔首,默然不语。人族大势已成,众生气运被占了九成,局面如此,有些话暂时也不好说得。 接引道人也说道:“周穆王乃是雷泽大神一丝元神转世。他不顾老师严命,私自遁出大泽,窃据人族至尊之位,乃是逆天行事,日后恐难善了。” 众圣皆颔首赞同。 就见准提道人突然向太上老君说道:“太清圣人,贫道有一语,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太上老君微微一笑道:“道友请讲!” 准提道人道:“如今人族之盛,独霸山川河岳,威加四海。众生之中,十成生灵,人族占了九成,尤有上升之势。道友,你以人道为教,人族之盛,便是人道之盛,天下气运,九成入道友手中。如此下去,日后吾等诸教,在凡间将无道可传矣!” 太上老君闻言,懊然道:“其至于此乎?” 众圣无言良久,接引道人见诸圣不言,遂叹道:“人道之盛过矣!” 此事重大,他西方二圣早有定计,此时依计而行,一唱一和,颇有默契。 太上老君说道:“依两位道友之意,该当如何?” 准提道人与接引道人对视一眼,道:“望道友改传别教,在凡间为吾等留立身之地!如此,吾等皆感盛德!” 太上老君道:“道友,你可知老道是聚功德成圣,若是改教另立,功德不存,其祸非小?” 准提道人说道:“道友早已斩去三尸,圣位无忧,区区功德何足道哉?” 太上老君不由怒道:“好一个区区功德!若要道友去掉西方教功德,该当如何?” 准提道人笑道:“贫道区区功德,成圣尚不足,安能与太清圣人相比?道友,你若改立他教,人间万众生灵,任你布道传教,吾等诸教定无干涉!” 太上老君遂环顾众仙,问道:“此是你一家之言,诸位以为如何?” 众仙不答,唯镇元子说道:“窃以为擅动大教,取乱之道也!况且改教非同小可,道友慎之!” 太上老君又问元始天尊与通天道人:“两位贤弟以为如何?” 元始天尊与通天道人默默无言。 太上老君又道:“二位贤弟,三清本是一体,贫道之事,亦是三清份内之事,且不可随波逐流,总要说个明白才好!” 元始天尊仍不言,通天道人便忍不住,说道:“大师兄以一身演化三清之道,又专人教,居教主之位。如今截教却仅剩得几位传法弟子,皆隐居山野,紧闭洞门,贫道尚有何话可说?” 太上老君又问元始天尊:“贤弟以为如何?” 元始天尊躲不过,只得表态道:“诚如通天贤弟所言!” 太上老君叹道:“连两位贤弟都如此说,乃是赞同准提道友之议了!也罢,既然诸位都是如此,贫道便废了人道之教,另立教门,届时也仿效雷泽道友,转化人身,再传教义。只是有一条,不管贫道另立何教,所传何人,诸位不能干涉!” 准提道人喜道:“这是自然!” 诸仙也道:“正该如此!”只有镇元子不置可否。
第277章 天人相犯知真假 祸国殃民是何人
片刻,天庭散了筵席,各归门庭。镇元子骑白泽之上,正欲回万寿山去,突闻后方太上老君呼道:“道友留步!” 镇元子转头见了,施礼道:“道友相留,不知有何见教!” 老君道:“方才众圣都逼贫道改教,独道友似乎不以为然,未做表态,不知何故?” 镇元子道:“贫道还是那句话,改教之事非小,恐是取乱之因!” 老君捋须笑道:“今日席上,有惟恐天下乱者,有惟恐天下不乱者。道友欲封地府之神,本当乱中取,却反恐天下乱,岂不怪哉!” 镇元子肃容说道:“岂不闻:兵者,国之大事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老君道:“然则老道已经答应改教另传,道友又当如何?” 镇元子道:“贫道静观其变,乐见其成!只有一条,异日我地仙封神时,盼道友也勿来为难!” 老君也道:“既然如此,老道也有一条:地仙封神,却也不可封吾教下弟子!” 镇元子道:“正是如此,井水不犯河水!” 老君也道:“井水不犯河水!”镇元子哈哈大笑。 老君见状,说道:“如今地仙一门,天道不佑,气运不再。道友又有大任在身,举世皆敌,岂不堪忧?还有心情发笑!” 镇元子道:“道友,吾万寿山一脉,自成大道,不假外求。天道不佑,吾道佑之,何忧之有?” 老君道:“既如此,贫道便在大赤天安坐,且看道友如何翻天覆地!”说罢便要归去,不料镇元子又悠悠说道:“倒是道友,今日改教之事,是得是失,还难说得很,却勿故作委屈之态!” 老君愕然回首道:“这是如何说起?” 镇元子道:“若依贫道之见。道友此事,着实可喜!” 老君讶然道:“吾方失人道之教,功德不保,深以为忧,又有何可喜?” 镇元子道:“明人面前不说假话,道友脱枷去锁,自在逍遥。岂不可喜?” 老君一改愁容,哈哈大笑,却不再多说,只作别而去。 镇元子方欲归万寿山。后面又来了女娲娘娘,唤道:“道友。不妨同行一程!” 镇元子知道女娲娘娘有话说,因道:“如此甚好!” 果见娘娘说道:“道友与大师兄之言,我亦有所听闻,实不知‘脱枷去锁’之意,还望道友赐教!” 镇元子先做法封了八方方位,绝了音形。才道:“贫道此言,实是泄露了天机。只是你我两家交情,非同一般,知而不言,贻误大事,非君子所为。道友,贫道今日之言,出我之口,入你之耳。切勿外传,否则便是贫道也担待不起!”
女娲娘娘见镇元子如此郑重。也做法遁去方位,乃道:“便请道友赐教,我当洗耳恭听!” 镇元子又问道:“道友,锐而持之,可得长保否?” 女娲娘娘略一思索,答道:“不能!” 镇元子道:“然也。所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人族之盛,便是如此。盛极而不衰,无可取代之时,便要与天争运,到时天人相犯,引出大变,不可不防。是故太清圣人聪慧,今日就坡下驴,脱离天地大劫,岂不是是好事!” 女娲娘娘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变色道:“若道友所言属实,我成圣之机,其中也有一份造人功德。届时大劫一至,岂不也是混元道果难保,圣位堪虞?” 镇元子道:“正是如此。道友当早作打算,免得大劫到时,乱了手脚!” 女娲娘娘朝镇元子行了一礼,道:“多谢道友赐教。只是此事重大,我今日方寸已乱,尚容回宫,细细思量,再作打算!” 于是与镇元子道别而去。 此事表过,再道人世流年。却说昭穆之后,周室国力日衰,但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位,尚算得守成之主,勉力经营数十年,国中并无大事。 然文武成康虽贤,也终不免子孙之中,有不肖之人。待传至第十代厉王时,却是昏庸残暴之君,横征暴敛,与民争利,尚不许人言,监视国人。国人若道左相逢,只能目视,以表怨怒,而不敢言厉王之过。有在朝而言之者,皆杀之。于是民怨如沸鼎,厉王居其上,尚不自知。 一日,宫人整理府库,发现一木匣,不知何物,只见上书“藏之吉”三字,询遍史官、司库,众皆不识,不知此物何来。宫人乃献之厉王。厉王以为是宝,打开观看,但见空空如也,只有几滴涎水流出。厉王以为是宫人大胆,戏弄天子,勃然大怒,殴之至死。 却不知此物大有来历,其中乃是龙涎,顺水流出宫外,后来至褒国,化为一只玄鼋,进了褒国国主的府邸。有小妾见之,感而有孕,越四十年,方生一女婴。小妾深以为怪,惧人知晓,密弃之山野。复有国人褒氏,见而怜之,拾回家,善加抚养。 厉王一朝,民怨难宣,终至国人暴动,放逐厉王于彘,由太子即位,是为宣王,与召公、周公共和行政。 宣王在位四十余年,虽然励精图治,人称“中兴”,但终究已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所幸国事虽艰,终宣王一朝,并无危殆。 宣王终,幽王继之,却又是一位昏君,他性情暴戾,贪婪好色,刻薄寡恩,残暴之名,传于中外。然此时气运归周,又有姜子牙悬棺镇压,地方之乱,仍不能动摇国本。 却说西方灵山之中,准提道人在菩提树下,与众菩萨、罗汉谈讲三乘道法。讲到妙处,宝树生光,天花乱坠,众罗汉、菩萨皆口宣圣号,赞叹不已。 准提道人讲毕,突然心神一动,便望八宝功德池而来。 功德池边,接引道人垂眉闭目,默坐无言,只一池莲花,微微摇曳。准提道人见状,笑道:“花动乎?风动乎?” 接引道人睁开双目,叹道:“惭愧,是贫道心动了!” 准提道人也坐在一旁莲台之上,说道:“道兄心动,可为传教之事?” 接引道人道:“正是。只因承平之时,人心难动,是以诸位圣人虽然都想传教,却都在等待良机。但自我西方教立教金莲失了三品,斩不断因果,已比不得从前。他人等得,我西方教却等不得,须得早去东土,争取机缘才好。” 准提道人说道:“为着此事,正要与道友相商!” 接引道人道:“贤弟有何高见?” 准提道人说道:“东土周室,虽然国祚未终,然我观其气运黯然,已难有作为。且当国之君,又出了几位昏聩之主,按理当有变乱。然经历数朝,周室始终衰而不乱,或乱而即定,大违常理,岂不怪哉?是以近日我屡屡作法,算其根底,终于得知原来是姜子牙悬棺金銮殿,以风水镇压国运。” 接引道人惊道:“竟有此事?”默算片刻,乃道:“果然如此!此事大乖天理伦常,连我也未曾思及!好一个大胆的姜尚!” 准提道人说道:“道兄,此局不破,我西方教便无机可乘。道兄也言只西方教等不得,因此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好在如今周室是残暴之主当国,民怒而不敢言,我等师出有名,岂非天意如此?是故我西方教须先出一头地,量他东土诸圣,也只能顺水推舟,再无别话!” 接引道人微微颔首,问道:“贤弟计将安出?” 准提道人道:“我闻周幽王贪恋美色。昔日女娲娘娘颠覆商纣,已有妙计在前。我等再用,又有何不可?此事我早有定计,只是引而未发而已。” 接引道人道:“即便如此,只能以妇**乱于宫闱之中。四境刀兵之事,有姜子牙悬棺镇压,安得可行?” 准提道人大笑道:“道兄勿忧,届时只看我颠倒乾坤便了。定叫他周室从此颜面扫地,难震朝纲!” 正是: 王室兴衰本有数, 天理伦常不可乖。 悬棺镇国成何事? 反引滔天祸水来! 幽王三年,因三川皆竭,岐山复崩,大夫赵叔带谓之上天示警,乃国家不祥之兆,进谏幽王,请勤政恤民,求贤辅佐,以息天怒。幽王不听,反将赵叔带免官,逐归山野。时有褒国国主褒珦为赵叔带之事不平,又进言直谏朝政之失。幽王大怒,囚之牢狱。 褒珦之子褒洪德闻讯大恐,欲救其父,时人因知幽王好美色,乃献“散宜生救文王”之计。褒洪德纳之,遂索褒国之境,欲求殊色进献,以赎父罪。得一佳丽,容颜绝世,即前文之褒氏女,褒姒是也!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