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好,奖励主播去秦朝修长城。」 「主播收收味,秦朝这么好你咋不投胎去秦朝?」 「快来看,楼上有傻逼。」 “而且这长城,也不是秦始皇第一个修的,怎么别人修没事儿他修就有事了?好了你不要杠我。我没说我愿意去秦朝当平民百姓吧。首先,我没有说秦朝不重徭役,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他是暴君和他的功绩不冲突,再者我还说了,你生活在哪个封建朝代,你过得都不会很幸福。” 听到咸阳宫被大火焚烧三月,嬴政死死掐住自己的掌心,他唤来蒙毅,“去把那个叫项羽的找出来。直接就地处死,不必来报了。” 他的声音有些疲惫,看着身旁的长子投来担忧的目光,沉声道。 “朕说过,朕之功过,后代自有论断。” 眼看又要偏题,楚江岳及时把话题往回拉。 “有关秦始皇之后会单独再开一期,今天还是说回白起。我们前面说到白起攻破楚国都城以后把楚王室的祖坟都给烧了。烧完祖坟以后白起乘胜追击,撵得楚军一路南下。这场大胜后秦昭王直接就给白起封了武安候。” “后续的华阳之战,白哥斩首十三万,溺死两万。陉城之战再杀五万。然后就是前面说过的,著名的长平之战了。” “别说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当时也是倾举国之力打这一仗。而且长平之战一打就是三年,这种长时间的战线拉长对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很大一笔消耗。” “后面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廉颇守得好好的,韩惠王把廉颇弄走了,换成了赵括,赵军大败。被白起尽数坑杀。这么一算下来,白起手上过的人命百万不止。” “但是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呢,白起离他的死期也就不远了。当时白起想乘胜追击,进攻赵国都城邯郸,一举灭亡赵国。赵国就派苏代去游说秦国宰相,朋友们,苏代他又来了。” “苏代那张嘴真的不在张仪之下,当时的宰相范雎一下就被他说服了,中了他的离间计。秦昭王就令白起撤兵,这事让白起知道了,他就和范雎结仇了。”1. “武将怎么可能玩的过文臣,这一结仇更是加速了白起的死亡。” “没过一个月,秦昭王又想去打邯郸了。但是这时候白起不愿意了。秦昭王心想,你小子故意跟我做对吧。我说不打的时候你非要打,我现在要打了,你又不打了?” “白起好一通解释,为啥当时能打现在不能打,但是秦昭王就是不听呢,他就是要打。而且白起常年征战在外,身体也不是很好,他生病了就没去。” “如白起所言,邯郸非常难打,不但没打下来秦国还栽了个跟头。直接死亡四万军士。但是这时候白起病好了,秦昭王就让他上战场。白起不愿意。” “然后秦昭王就亲自上门去请白起,白起还是不愿意,说实话,到这里其实就可以了,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落君王面子,那君王可不就要落你脑袋了么。” “秦昭王看自己说不动,就让范雎上门去说,结果范雎也没说动,给秦昭王气得,没有白起我还灭不掉赵国了?然后他就继续增兵。结果他没有白起还真灭不掉赵国。” “不但灭不掉,还搞得自己伤亡惨重,然后这时候白起还要出来说风凉话,让你不听我的,你自己看看现在啥样了?好家伙,这给秦昭王气得啊,他就又去让白起出征,白起呢他也就硬是不肯,白起说他宁愿去死也不做受辱的将领。” “但很显然,秦昭王他上头了,你再怎么劝他都一意孤行,就是要打邯郸。” — 1.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也有说法说是因为连年征战秦国内政负担不起,所以上书休战。但是这里采用史记的说法。 根据《商君书·境内篇》 这时候军功爵只有十七档,公士、上造、簪枭、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客卿)、右庶长(正卿)、大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大更、大良造(大上造) 统一后的二十档爵位制分别是: 公士、上造、簪枭、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客卿(左庶长)、正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这里描述白起爵位时使用了秦始皇统一后改革的二十档爵位制有些不严谨。现已更改替换为十七档军功爵版本。
第12章 秦的发展史 “秦昭王没说动白起,就又让范雎来说,那白起话都说到那份上了,宁愿去死也不受辱,范雎能说动吗?都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秦昭王请白起,不算范雎的份他也请三次了。” “看白起这么油盐不进,秦昭王就把他罢黜流放。但是前面也说过,白起他生病了,虽然后来好了,但是疾病这个东西是很反复无常的。他身体不适,就没有立刻上路。结果前方败绩频穿,白起又迟迟不走。秦昭王就更为恼火。” “都说帝王心反复无常,还真是这样,白起没办法就带病上路,结果他走是走了,却最终难逃一死。” “范雎和秦昭王一合计,觉得白起走是走了,但是走的很不服气啊,而且万一他到时候去别国效力,反而是秦国一大隐患,干脆赐死算了。” “接到诏令后,白起自刎而死。一代将星就此落幕。” “气氛烘托到这了,咱再聊聊同为战国四将之一的李牧,虽然李牧不是秦国将领,但是他抵御过秦国进攻啊,而且也和白起一样被封过武安君。四舍五入也算是秦的发展史,只是有点超前。” ”我们现在把时间线拉到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大家还记得吧,前面有提到过。是赵武灵王坚持要立嬴稷,嬴稷才得以最终即位。” “赵国边境线是紧挨匈奴的,匈奴前面说过哈,一直喜欢骚扰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烦得很。不过这会子准确来说,骚扰赵国边境的是两个部落:林胡和楼烦。” “赵武灵王啊,可惜了,主播个人觉得他是很有能力也很有作为的一个君主,可惜了,生不逢时。” [我发现了,主播没别的优点,就是爱偏题。] [高情商:秦的发展史,低情商:讲讲其他国家。] [我也觉得赵武灵王很可惜,他最后好惨啊,直接被饿死了。] [没办法,他太异想天开了,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有两个君主,一山还不容二虎呢。] [确实,他太重戎狄,得罪老多人了。] “又不是背书,讲到哪算哪呗,你不爱听啊?我偏要说。” “赵武灵王十五岁即位,面临五国图赵的危机临危不惧,机智应对化解危局。虽然其中有托孤大臣的帮衬,但是上位者也得有那个魄力才能应对。” “全面掌控赵国以后,赵武灵王将目光投向一直骚扰边境的中山国。他下令全国实行胡服骑射。胡服骑射就是穿北方胡人的衣服,学习骑马和射箭。但是这个命令推进的很不顺利。”1. “虽然这个时候已经有点礼乐崩坏的意思了,但是还是有不少人遵循旧制,赵武灵王此举在他们眼里相当的离经叛道。毕竟当时中原人一直都自诩高贵,瞧不上这种蛮夷之族。当时他们连正儿八经的秦人都瞧不起,觉得他们是土老冒。这下要学真正的蛮夷,那还不是翻了天了。” “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第一个就不答应。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亲叔叔,赵武灵王他爸没去世的时候,公子成就和他爸哥俩一起治国。赵武灵王他爸打仗,公子成治国。” “赵武灵王即位后,朝政就把持在肥义和公子成手里,公子成带头不同意,基本上这事就搞不成。但是赵武灵王说服了他的叔父,他把利弊一一给他的叔父讲清楚,说面子不重要,实打实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再不改革总有一天要一起完蛋。” “公子成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带头穿胡服学骑射,有了权臣带头,这个新政推行起来就顺利许多了。其实赵武灵王能成功推行这一政策也是有前因在的,赵国除了南边没有外族的威胁,其余三面都有。” “赵国本身就有点游牧+农耕混合体那味儿,国内戎狄浓度比秦国和燕国高多了。赵武灵王他爸的托孤大臣就是胡人。赵武灵王自个也比较重用有戎狄背景的大臣。” “胡服骑射推动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戎狄人的地位在赵国逐步提升,赵武灵王拥有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狄戎人地位的上升意味着贵族地位不稳,大量贵族的军职被狄戎人所取代。” “骑兵建立完毕后边境捷报频传,时间来到赵武灵王拥立秦昭王这一年。为了确保秦昭王上位,赵武灵王暂停了对中山国的进攻,优先解决秦国国君的问题。” “解决完秦昭王上位的问题,赵武灵王继续推行胡服骑射,并开始采取强制措施。但是这时候赵武灵王的第二任王后孟姚去世了。赵武灵王爱孟姚爱得要死,孟姚说什么他听什么,孟姚要他废太子他就废太子。” “太子章就倒霉了,好好的太子当到一半被废了,赵武灵王立了孟姚的儿子当太子。这也算是礼乐崩坏的另一种证明吧,宗法制的立长不立贤完全被诸国抛之脑后,太子想立就立想废就废,不过他们都僭越称王了,确实也不差这点立嗣的事。” “重新立完太子以后,赵武灵王接着去打仗。中山、林胡和楼反,被他打了个遍,把领地都占到手里以后赵武灵王开始修赵长城,用以提防林胡和楼烦南下。” “解决了外患,赵武灵王就禅位给了他儿子太子何,封肥义为相辅佐太子何,自己当太上皇去了。不过那个时候不叫太上皇,叫主父。赵武灵王估计是寻思着学他爹,让他儿子主内治国,他专心打仗。” “太子何即位后号赵惠文王。有了赵惠王主内,赵武灵王安心对外征战。楼烦王一直想收回被赵武灵王掠夺的土地,他约林胡王一起,但是林胡王被打怕了,不愿意去。楼烦王就自个去。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没开始进攻呢,就让巡视边境的赵武灵王撞上了。楼烦王也好郁闷,盟友不支持自己,部下也犹犹豫豫的不敢动手,完事还啥都没干就被抓了。但是赵武灵王对楼烦王还蛮客气的。” “为啥这么客气呢,因为他馋啊,他可馋楼烦人了。这种游牧民族正好适合编入他的骑兵队。赵武灵王就去和楼烦王谈判,说愿意让楼烦王回来原来的地方,只要楼烦王听从他的命令就行。” “楼烦王一听寻思还有这好事儿呢?啥也不用干就能回老家,爽死!楼烦王他们被赵武灵王赶走以后的新驻地忒差了,过的很不好,不然他也不会一直惦记着自己原来的地方。楼烦王忙不迭的就答应了。” “赵武灵王给骑兵队的待遇也是好的不得了,有许多楼烦人回归故地后投身效力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赵惠文王三年的时候,赵武灵王一举歼灭中山国。中山王他也不甘心啊,好好的国王当着当着国灭了,然后他就和不剩什么部众的楼烦王一合计,准备造反。”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10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