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琨和甘罗抢球,一脚铲过去,用兽皮缝制的实心球飞起来,在空中划过一道抛物线,被一名高大的文士用脚给拦截住了,随即踢了回来。 午后的阳光十分灿烂,来人身形修长,笼在一层光晕中,逆光,一时间看不清他的五官。 赵琨接住了球,等来人又走近几步,是个相貌堂堂,风仪不凡,两撇小胡须修得又整齐漂亮又精神的青年,看起来大约二十七、八岁的模样。穿一袭样式简单的蓝色深衣、曲裾,像是楚国那边的款式,一只骨节分明的大手拎着灰布包袱,手背上青色的血管非常明显。应该是听说了吕不韦的“招贤令”,前来“应聘”门客的楚国士子。 相府门前,站了两排门卫,其中一个门卫瞧见青年文士,胡乱地摆一摆手,仿佛在驱赶苍蝇一般,不太客气地撵人:“今日吕相大宴宾客,没时间挑人,明日再来吧。” 青年并没有气馁,而是拿出一张拜帖,说:“劳烦通传一声,在下李斯,在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吕相会见我的。” 另一个门卫不耐烦道:“你这人怎么回事啊,吕相现在没空,听不懂吗?诸子百家,哪个不是‘什么子’?大争之世,百年战乱,吕相最不爱听儒家那一套仁、恕、诚、孝、德治、仁政的言论。” 李斯掸了掸袖袍,镇定自若地说:“哦,在下是法家的。” 两个门卫对视一眼,狐疑地问:“你不是大儒荀子的弟子?” 李斯一本正经地回答:“我是。” 赵濯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赵琨迈开小短腿,噔噔噔地跑过去,轻轻扯一扯李斯的衣袖:“我带你去拜见吕相。”
第30章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始皇崽崽可以。 他的腰间用丝带系着螭龙纹组佩,由玉环、玉璜、玉珠等玉饰品串联而成,走起路来环佩轻鸣,还挺悦耳的。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身份。 斜阳巷陌,门卫齐刷刷地行礼:“镐池君。” 那个门卫刚才还一副不耐烦的神色,此刻立即变了脸,眼睛都笑成了两条缝隙,道:“岂敢劳烦公叔琨?小的这就去为李先生通报。” 赵琨哪里肯错过挖吕不韦墙脚的机会,大咧咧地说:“不劳烦,筵席就要开了,我刚巧顺路。” 说完,他转向李斯,彬彬有礼地邀请:“李先生,请随我来。” 李斯这一路行来,不知多少次听见秦国的百姓议论镐池君赵琨,有离奇的水神传说,有亩产接近千斤的麦田,没想到鼎鼎大名的公叔琨竟然如此年少。他怔了一瞬,才不紧不慢地作揖,“见过公叔琨。” 赵濯和甘罗也凑上来,和赵琨一起行动。吕蜴跟吕惠俩兄弟一左一右地簇拥着李斯。吕惠才五岁,奶声奶气地自荐:“我来带路!”, 李斯被朝气蓬勃的少年和孩童环绕,一下子感觉心态都回到了少年时。他拱手道:“劳驾诸位小友,感激不尽。” 赵濯灿烂一笑,依然是嘴比脑子快的发言:“不用客气。都说楚乃蛮夷之地,我看你虽然是楚国人,礼仪还挺到位的。” 李斯没接话。 赵琨无语,不要搞地域歧视啊!再说了,按照时下的地域划分,中原之外,还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在那些中原诸侯的眼中,不仅“楚乃蛮夷”,秦国也是蛮夷,虎狼之秦和戎狄差不多。秦国境内的陇西郡,就有一个地名叫——狄道。狄道县的命名原则是这样的——“县有蛮夷曰道”1。 其实秦国继承了西周故地,传承了一部分西周的文明,包括衣冠、礼仪制度、语言、文字等等。真正和中原文化迥异的是楚国。虽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但楚人称主帅为“莫敖”,称老虎为“班”,崇拜九凤(九头鸟),还保留了上古的巫傩遗风,语言、风俗都和中原不同。 所以李斯一出现,大家从服饰就能判断他是楚人。如果是韩赵魏燕齐的士子入秦,至少不会从穿衣打扮上被人一眼瞧出籍贯。 赵濯悄悄地对赵琨说:“我是不是得罪他啦?” 赵琨小声回答:“没事,俗话说‘债多不压身’,‘虱子多了不嫌咬’,你得罪的人多了,不差这一两个。” 他像个乖巧可爱的小孩子一样朝李斯伸开双臂,天真无邪地撒娇:“李先生,我走不动啦,抱抱。” 李斯俯身将赵琨抱起来,镐池君跟他儿子差不多大,又小又软的一团,抱在臂弯中直往下坠。他来秦国,其实是冲着秦王来的。据说最初的最初,范雎也只是一名小吏,在魏国还差点被冤死,他入秦以后,平步青云,封侯拜相。对李斯来说,被吕不韦举荐给秦王,其实还不如被镐池君举荐。然而镐池君已经知道他要拜见吕不韦,再临时变卦,会给人留下一种朝秦暮楚的不靠谱的印象。 罢了,只能以后再做打算。 李斯换了一种更稳当的方法抱小孩,不经意地一瞥,发现赵琨的腰间挂着许多精致的小东西——组佩、香囊、平安符……另有一件奇怪的小玩意儿。李斯一向自诩见多识广,居然认不出那是个什么物件。 他虽然只是一名楚国小吏,但他的老师荀子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同时也是楚国春申君的座上宾,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李斯见过不少。但这东西,他没在除了赵琨以外的任何人身上见过。 赵琨发现李斯瞅着他腰间的火镰荷包,忽然福至心灵——战国末年已经出现了简易的火镰,然而这种酷似装饰品的火镰荷包是宋朝以后才面世的。这年头,人们一般习惯使用燧石、或者阳燧(凹面铜镜)点火。阳燧是源自西周的生火黑科技——“太阳能打火机”,除了点火有些慢,特别依赖光源以外,没别的缺点。但这些东西,都不如火镰荷包中成套的取火小工具方便好用。 赵琨将火镰荷包摘下来,献宝似的递到李斯的眼前,“这个送给李先生,小袋子里面装着铜火镰、火绒和火石,打火可快了。世间独一份的,别人的火镰可没有这么漂亮,这么方便。” 小袋子? 如果李斯没看错,是一只极其精巧的鳄鱼皮小囊(口袋),用珍珠和玉珠穿线,绣着立体的双鱼吉祥纹图案。 李斯果断拒绝:“这太贵重,我不能收。” 赵琨煞有介事道:“先生太拘泥了。这天下的物件,是谁赋予了它们价值?珍珠在水中,美玉在山中的时候,一文不值。哪怕是昆山之玉,最初也只不过是一块石头。被胡人发现,千里迢迢地运到咸阳西市,成为商品,几百、几千或者几万钱就可以买到。被能工巧匠买去,精雕细琢一番,让达官贵人来竞价,能值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钱。如果被王室收藏,便是无价的稀世珍宝。石头还是那块石头,不同的,只不过是环境和际遇。先生初来秦国,是默默无闻,还是封侯拜相?也要看先生在哪里,会遇见谁呀。这个火镰请先生收着,且看三十年后,你我的际遇如何?” 甘罗、赵濯若有所思。 李斯有些恍惚,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在郡中当小吏,发现茅厕里的老鼠,又脏又臭,吃的都是污秽的东西,每天担惊受怕,有人来、有狗撵就赶紧逃命。而生活在粮仓里的老鼠,又大又肥,坐拥吃不完的囤积如山的粮食,也没人会惊扰到它们。才开始思考类似的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一个人是有出息,还是没出息,跟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他去荀子门下求学,来秦国发展,努力让自己成为“粮仓里的老鼠”(划掉)。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镐池君才几岁,心智开得有些早啊。 李斯接过火镰,从包袱中摸出一只漂亮的玳瑁,送给赵琨。这是他跟荀子去稷下学宫,在齐国的都城临淄买来的稀罕物件。算是彼此交换了礼物。 花厅中光影斑驳,吕不韦被几位赵国的使者围着,正在商量事情,确实没时间招待其他人。自从子楚生病以后,将一些原本应该由秦王亲自处理的政务也交给了吕不韦,因此吕相的权势超越了百年内的任何一位秦国丞相,正式加入权臣的行列。 赵琨耍了点小心思,给李斯指路,让他跟博士王绾坐在一起。赵琨觉得这两位都是法家,应该有很多共同话题。而且王绾是向着公子政的,说不定聊得投机就会把李斯引荐给公子政,皆大欢喜。 谁知李斯和王绾当众就争辩起来,引来了许多人围观。 赵琨亲手制造了一场1V1的辩论赛,苦恼地按着太阳穴,对甘罗说:“王先生和李先生都是法家,为什么分歧会这么大?” 甘罗微微一笑,压低声音说:“法家也有不同的流派。王先生学得是晋法家和商君(商鞅)之法,主张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听这位李先生的发言,他应该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呆过,受齐法家影响,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王先生的流派,更看重个人才华,不追求品德完美无瑕疵。李先生这个流派,用人首重思想品行,德行要排在才能之前。” 赵琨抓狂:“啊!” 服了,争辩得如此激烈,两位先生还能不能一起辅佐公子政? 应该……问题不大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始皇崽崽可以。 赵琨好奇:“甘兄,甘氏的家学也是诸子之一吗?” 甘罗想了想,微微点头:“据祖父(甘茂)说,合纵、连横,是为纵横家。我们这一派,奉鬼谷子为祖师爷,全凭一张嘴走天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 赵琨心说:纵横家呀,老厉害了。把战国搅得天翻地覆的张仪和苏秦,就是纵横家的代表。原来甘茂和甘罗也是。 这时,吕不韦和赵国使者也被有趣的法家辩论吸引,踱步过来旁听。 甘罗跟赵琨咬着耳朵说悄悄话,“镐池君要不猜一猜,赵国使者拜见吕相做什么?” 赵琨用最小的音量说:“这个我知道,王先生和公子政讨论过,赵国使者要用三座城池交换春平君。赵国大将廉颇刚从燕国抢了十几座城。” 甘罗打量着那五六位赵国使者,露出一个胸有成竹的笑容:“这里边,必定还混了两三个公子偃的人,公子偃所求,和赵王恰好相反,他要吕相扣押春平君,绝不能放他回赵国。” 赵琨也细细地观察那几个使者的言行举止,确实不像是一条心的。公子偃真会玩,委实属于高端玩家,难怪赵国的王位之争最后胜出的人是公子偃。至于春平君,他被扣在秦国好几年,等公子偃继位以后,始皇崽崽才把他送回赵国去搞事情。野史上说,春平君错过了王位,跟邯郸姬搞到一起去了,给赵悼襄王(公子偃)戴上一顶绿油油的环保帽。把赵悼襄王活活气死。不过,赵琨不信。因为写这则野史的作者是写《列女传》的那一位,可信度偏低。 一直到开席,王绾和李斯的辩论也没有分出胜负,有种势均力敌、平分秋色的精彩。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04 首页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