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可得:没听过叔祖的名讳也是他孤陋寡闻,和叔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府中书房,正与荀攸对坐而谈的荀爽听得门房通报露出笑容,“明光初次离家,公达与那孩子也是多年未见,正好一同见见。” 荀攸抚衣起身,和叔祖一同前往正厅,“可惜未能见到几位叔父。” 荀爽摇摇头,心里也颇为遗憾,“早晚能见,不急一时。” 荀司空只在家书中见过侄孙,倒是荀攸多年前曾见过这个小他十几岁的从弟,不过他对从弟的印象还停留在失魂痴儿上,一眨眼那么多年过去,当初孱弱到险些养不活的小家伙儿也平平安安长大了。 荀氏族人离开密县时和京城通过消息,司空府的门房知道这几天会有小郎君过来拜见,进去通报的同时直接领人进去。 荀晔心里很慌,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小学生时期去办公室单独和老师谈话的感觉。越紧张越爱胡思乱想,从容之下是脑子里迅速滚动的弹幕。 怎么说呢,还是见面见得少,要是小时候天天见面他肯定不紧张。 可惜祖父那辈正好赶上党锢之祸,叔祖弃官后没回颍川,而是找了个离颍川很远的山沟沟一隐居就是十几年。 合理怀疑“宅”是他们家的隐性基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随机出现性状。 少年郎循着门房的指引来到正厅,恭恭敬敬地向初次见面的叔祖行了礼,然后乖乖巧巧跪坐在案前。 说实话,这么正式的会客场面他还是第一次经历。 但是不妨碍他发挥口才拍马屁哄长辈开心。 荀爽已是花甲之年,一眼便能看出孩子在紧张,原想着正厅太严肃要不要换个地方说话,孰料少年郎坐下后适应的飞快,和他那沉静寡言的父亲完全是两个极端。 他们家小辈谨慎低调的多,没想到还能养出个爱说爱笑的主儿。 荀爽面容和蔼,看着小嘴叭叭个不停的侄孙越看越喜欢。 旁边,“木讷迟钝”的荀公达:……
第12章 你认真的吗 人上了年纪都喜欢子孙绕膝,但是京城动荡不安,荀爽怕出意外,进京时便没有带上家眷。 公达乃是应何进何大将军征召进京,到洛阳的时间比他更早。不过他们平时并未住在一处,偌大的司空府只有他一个老人家和朝廷派来的卫兵仆从。 小阿牞幼时魂魄不全,之后又和他那性情格外文静的父亲一同离家隐居,他从家书上得知消息时甚至想过让仲豫带上不太好照顾的小娃娃去投奔他。 同样是隐居,跟着深居简出的父亲和跟着能说会道的叔祖差别大了。 路遥车马慢,这么多年家书往来也没有太频繁。 他一直觉得腼腆的仲豫会养出一个更加腼腆的“小仲豫”,现在看来是物极则反,小阿牞痊愈后比家中所有小辈都活泼。 荀晔很擅长和长辈打交道,叔祖不是他想象中那种严肃板正的老爷子,这种和蔼可亲的长辈最适合顺着杆子往上爬,倒是旁边那位看上去沉稳可靠老成持重的性格让他不太好发挥。 叔祖无暇离京,和家里的联系全靠家书,信上有许多说不清楚,正好他这个刚从家过来的小辈可以亲口转述,如此也能让叔祖放心。 族人很好,乡人也很好,经过文若叔和他的共同努力,他们最终还是成功带领所有乡亲都离开了中原这个是非之地。 故土难离,但也不能上赶着送死。 荀爽笑眯眯听着侄孙说族人的情况,等他说完才想起来还有个侄孙忘了介绍,“这是你从兄荀攸,公达如今官拜黄门侍郎,今后在京城遇到难处也可以去寻他。” “见过兄长。”荀晔麻溜儿的起身见礼,打招呼也不忘保持他夸夸精的人设,“阿父言兄长卓识远见君子端方,今日一见果真和阿父所说一般无二。” 他刚进来的时候以为这位一直不曾开口说话的帅大叔是府上的属官,但是再一想大过年的官员都放假在家,京城还有个经常被美人爹和叔父们挂在嘴边的堂兄荀攸,所以不用叔祖介绍他也能猜到这人的身份。 不是帅大叔,也不是大侄子,是他名正言顺的哥。 荀攸拢袖还礼,“多年不见,明光变化甚多。” 荀晔眨眨眼,不好意思的回道,“我不记得了,兄长见谅。” 那什么,虽然他现在不傻了,但是还是要对前小傻子多点包容。 炉火融融,祖孙三人的相处很是融洽。 荀爽荀攸这半年多来眼睁睁看着京师风雨飘摇,偶尔对坐饮茶也是气氛沉重,难得能如此闲适的话家常。 荀晔知道叔祖和堂兄比他聪明,汇报完家里的情况继续汇报他自己的情况。 蹚浑水要有蹚浑水的自觉,多带几个脑子没坏处。 他随张辽进京,张辽莫名其妙升任骑都尉也没忘记他这个大功臣,升职当天就把副职军司马安在了他头上。 小年轻张文远还没经历过太残酷的毒打,第一次坐顺风车被带飞激动的不要不要的,就差拉着他结拜为异姓兄弟了。 虽然他们手底下一共只有一千多新兵蛋子,和身经百战的并州兵没法比,但是以前的兵是别人的兵,现在这一千多人是他亲自招募来的,何大将军已经没了,这些新兵只要练出来将来就都是他们的亲信。 之前是没资格提拔兄弟,现在有资格提拔了必须安排上。 张·知恩图报·文远如是道。 荀晔:…… 穿越不会让人变聪明也不会让人变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觉得以他的智商出门不至于被人糊弄,但是偶尔也会担心孤身在外遇到事情会茫无头绪。 尤其家里长辈都那么优秀,对比下来更显得他这个不那么优秀的小辈傻里傻气。 但是和张文远相处了几天,荀·呆头呆脑·明光发现,他那被家里众多聪明人打击过的自信心竟然回来了不少。 感谢辽哥,比心。 荀爽面容慈祥的听着,想到京城如今的情况不由一叹,“董相国当政,并州出身的将领处境可不太好。” 京城不是什么好地方,他其实不太明白这小子为什么要进京,还是和并州出身的将领一同进京。 董卓凶残,连他亲自任命的各州牧守都不买他的账,如今到处都打着讨董的旗号招兵买马,建功立业并非只有进京一条路。 荀攸看似淡然稳重,说出口的话却和“稳重”二字丝毫不搭,“董贼狼子野心,人人得而诛之。” 荀晔愣了一下,没想到荀攸会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 那什么,骂董卓得私底下悄悄的骂,他们现在这场合不太合适吧? 荀爽无奈,“公达。” 幸好府上人少,不然他还得担心隔墙有耳。 荀攸面色如常,不觉得现在这场合有什么不能说,“天下忠义之士齐聚陈留结盟讨董,叔祖以为盟军能解国患否?” 荀爽再次叹气,“人心不齐,难。” 虽说他没有资格去评价那些站出来反对董卓的英豪,但是不得不说,各路义军名为讨伐董卓,实际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真正为了汉室的寥寥无几。 “叔祖说的是。”荀晔竖起耳朵,挺直腰杆学着荀攸正跽而坐,两眼亮晶晶的示意叔祖堂兄接着说。 美人爹和叔父们离开之前仔细和他分析过京城形势,刚才他也和叔祖堂兄复述过了,两边没有信息差。 家里忙着避祸搬迁没空管各路兵马的恩怨情仇,文若叔倒是有心匡扶汉室,但是局势尚未明朗,在安顿好族人家眷之前也分不出精力参与其中。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联军成不了气候,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散尽家财起兵讨董的曹操曹校尉还没撞上南墙,现在估计还觉得响应他的都是掏心掏肺的铁杆好盟友。 唉,倒霉的曹老板。 荀爽轻笑一声,“典军校尉曹操起义兵讨董卓,最初响应者只有济北相鲍信兄弟二人。如今义军云集响应,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三公诏书移书州郡功不可没。” 从表面看,各路义军收到三公诏书才响应起兵没有问题。毕竟董卓势大,嘴上骂几句和起兵讨伐是两回事,州郡牧守摇摆不定情有可原。 但是仔细想想,何大将军逼何太后诛杀宦官时召至京师附近的外将不只董卓一人,丁原、桥瑁也在应召之列。 董卓驻军关中上林苑观望形势,丁原放兵数千人火烧孟津作乱河内,桥瑁则屯兵城皋随时准备入城。 身为和董卓、丁原同时被召至京师的外将,桥太守和招兵买马都要靠地方富户接济的曹校尉不一样,以他的兵力完全可以直面刚入京的董卓。 “然而从何大将军身死到董贼入京祸乱朝纲,足足半年的时间桥太守毫无动作,直到曹校尉起兵才矫诏三公书信鼓动州郡起兵,何也?”荀攸语句缓缓,说出来的话却和刚才一样不留情面,“可见也是心怀鬼胎。” 桥瑁以三公的名义传檄州郡,可曾想过京城三公可能会被董卓迁怒丢掉性命? 荀晔眨眨眼睛,莫名有种说话之人是郭奉孝的错觉。 这真是美人爹口中那个大智若愚讷口少言的荀公达吗? 虽然屋里只有他们仨,但也不能这么不见外,听着怪刺激的。 祖孙三个“见不得人”的会谈持续到中午,主要是荀爽荀攸说荀晔听。 核心思想一句话:讨董联军不可靠,不管现在声势多大早晚都会散,想要解决问题还得靠他们自己。 荀晔很想和叔祖堂兄一样保持云淡风轻,但是他真的做不到,这两位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出乎他的意料,脑子转太快的结果就是怎么看都像一脸懵逼。 文若叔只说叔祖被强征至京城不得不为董卓所用,没说他老人家还有一颗弄死董卓的雄心啊! 攸哥就更厉害了,叔祖是想除掉董贼清君侧,攸哥是想亲手弄死董卓。 带刀刺杀的那种。 荀晔:懵逼加倍.jpg 现在的董卓还不是那个迁都长安后纵情酒色膨胀到好几百斤的大胖子,而是力大无穷能在马上左右开弓的猛将,虽说攸哥君子六艺无所不精,但是刺杀董卓这种事情他还是觉得不太行。 单看武力值,他上的成功率都比攸哥高。 不对不对不对,他不是专业刺客,董卓身边戒备森严,还有三国第一猛将吕布随身护卫,双方武力差距悬殊,他上也是死啊。 小命只有一条,人死不能复生,乱世还等着他们去征服,攸哥冷静不要胡来! 荀攸看着被他吓得不知所措的从弟,忽然毫无征兆的扬起唇角,“玩笑之语,当不得真。” 荀晔:…… 哥,你确定? 亲切融洽的亲友会面毫无征兆的变成董卓十八杀,连中午那顿这辈子见过最丰盛的午饭都没能抚慰荀阿牞备受伤害的心。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58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