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花露别于清水,春宵胜过登仙。 婉转低回,徘徊照影是一水都能看到的;火龙衔珠、鹊飞玄渚是谁都看不到的。 缘是水下的人闭眼荒唐,水上的人含娇弃思。 待得夜阑更残,如是而已。 --------------------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背景补充: 基本二代都是太宗,五代十国以后王朝的一二代属于不用死也知道自己庙号,除非后代搞事(结果搞事的还真不少)。 一些要命: 我想不起原设阿祯和蓝蓝谁高了,我只记得差一厘米但不记得是谁高一厘米...... 【摸一下第四堵墙】 另外无奖竞猜答案:经济学right
第40章 长宁十三年(9) 普通的早朝,普通的会谈,普通的奏折。 但可能有蓝蔚在身边提供诱人的欢愉,谢祯其实愈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量有点太大了。长宁帝当时还常有两个丞相帮忙呢——从李善长+徐达那任,到胡惟庸+汪广洋,再到胡惟庸+谢祯的组合,至少朝政最高处理机关一直有三个人分担。 可从长宁帝发落了汪广洋没提人,谢祯查办夷灭了胡惟庸家,然后相位空悬,长宁帝自己退位也不干活了,谢祯只能一人打三个人的工。她倒不是做不完,毕竟有的时候事情不用讨论搞□□做起来还快上很多,但是怎么说,就是没啥空。 她那天说奏折批完就白日荒唐,好像很轻松,但事实上第二天蓝蔚睡懒觉的时候她还得在早朝之前起来补阅一下早朝可能要用的文件。 不过,她确实早想过这个问题的后续处理办法,她不想再设置丞相的位置了。她所想并不能简单地用集权来概括,相反,她觉得正是相权太集中才搞得丞相一旦道德败坏结党营私就影响很恶劣。 君权也是一样的,谢祯觉得由血统传承最高权力是不讲道理的,一旦出了昏君问上句“何不食肉糜”,百姓的苦就没人体谅了。但知道制度本身不讲道理是一个方面,得到了权力要发挥最高效用是另一个方面,这先按下不表,谢祯今天向自己的学生兼继承人考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奈奈,你认为京中谁可以入阁?” 是的,谢祯打算搞个内阁,不过在谢祯的设想里,这只是把中书省削减,抬高了六部及其他部门的职权。 丞相肯定是不要了;原来作为丞相副手的参知政事,也就是俗称的宰执,嗯......参知政事的名头可以留着,用以给各部主官进衔,这样让新的参知政事继续参谋、知会政事,但实权去了,不允许自行随便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做出批复处理;然后中书省其他官都可以不要了,通政使司和翰林院挑些人加一个参议常务的衔负责干实际的文牍工作也就够了。 在这样处理后,谢祯打算每隔五天让这些人进文渊阁来开会,看需要比如讨论礼宾,还要安排鸿胪寺卿也来列席会议。总之,会上就直接把具体的全国行政工作好好讨论一下,确定方针政策,顺便让各部门该配合该角力的都在会上搞定,然后工作就可以让他们自行下去处理。 参议常务还要进宫轮班,奏折让参议常务分门别类整理好给各部发去,部门拿出解决方案汇总了再呈上来给谢祯看,并且拒绝浮夸文辞,公务必须言简意赅。 “皇姐,其实奈奈有一点不太明白。” 谢祯眼神示意她直接说,景云便问她:“那早朝干什么呢?” 谢祯笑了笑:“这也先考究你了,你觉得我想怎么处理早朝?” “皇姐想用阁会替代早朝?可是那样对各部的中层官员就疏远了,容易被蒙蔽,我觉得应该不能这样做......” 景云才九岁,又比谢祯自己进学晚,所以谢祯对她的回答已经很满意了,于是就直接说了答案而不需要再继续启发这孩子什么:“我们本来是一日一朝,朔望大朝,但日朝其实没有必要,不如移花接木把朔望礼法性质的朝会当作常朝,这样半个月见上一次五品以上的京官——文官和武官都算——然后还有监察御史和六科、各部员外郎,也就差不多了。” 其实大部分早朝的作用和谢祯设想的阁会差不多,基本上就是那么些中坚官员聚在一起开会,但说实话大部分部门哪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要报告?每天上朝的结果是奏的事情越来越鸡毛蒜皮,谢祯实在嫌他们浪费时间已经很久了。再者,凌晨拼命克制哈欠的官员回到官署真的还能精神抖擞地处理事务吗? 当然了,朝上得少,很容易被骂不勤奋治政,但谢祯想,用成就说话永远是硬道理,冗政才是不长久的。
回到谢祯最早问景云的问题,现在景云有了答案:“六部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军队这边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那好,我们先说文官?”谢祯牵着景云走到桌案边,拿起笔为她把刚刚说的答案都写在纸上,“六部侍郎问题不大,都察院也有必要,但通政使虽为九卿之首,但只是四方章奏由他开拆、民间情报由他分送六部,军事事务也得送到五军都督府,和他讨论实际政务实无意义。” “嗯......”谢祯忽然开始想另一个问题,如果要改成内阁制,现在的部门分工,她还不太满意。 吏部没什么问题。 户部现在掌管国家财政的度支也很合理,但以后如果由国家印纸钞,那该不该给户部管呢,如果给户部管,那它又预算又印钞又收税,每件事却都是谢祯想放进内阁里过问的,两个侍郎可不够。 礼部也是,祭祀、民族、外交、教育都归它管,谢祯早想把翰林院和国子监独立出去专门监管教育了,或许叫育才院也可以。 刑部制定审核法律的职能谢祯已经收回来了,剩下本身倒是没什么问题,只不过因为燕朝是三法司制度,刑部只是最高审判机关和各省流、徒刑以上的案件判决的初步复核机关,而大理寺才是最高复核机关,都察院则是最高监察机关。谢祯想要问询司法,就得把三个机关的主官都带上,但是吧,大理寺有点麻烦就是它可以和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放在一个体系里——要不把它改成大理院吧,谢祯这么想。 工部没问题,谢祯一开始就没把天工院放在工部下属,工部这边搞建设、交通、水利,天工院那边搞科技发展,就很符合谢祯想要的职能划分。 景云搞不懂的军队—— 谢祯在心里苦笑了两声,确实难搞。 关键兵部只管调兵而不能统兵,统兵的京中有京卫和亲军卫,京卫还可以说之前都是常媛管,亲军就挂名是冯胜,现在其实是谢祯自己管;地方驻军是都司,但其他各地还在征战呢,将军们手里还有一堆兵,除了冯胜就是明明白白在都司调兵练兵,傅友德、李文忠他们的部队完全没有特别的建册管制,也正是因此徐达逆旗时李文忠在京,谢祯就让李文忠统一指挥包括京卫的部队,因为和常媛练好的京卫相反,李文忠自己的部队现在还没有笼子可以很好地随时装起来交给别人。 谢祯抚额,这边起码得加个总括的统战部门。 “那皇姐就是想改成六部四院么?四院是按都察院两个主官,还是按皇嫂的天工院一个主官来设置参知政事呢?” 谢祯的思绪飘到蓝蔚身上一秒,然后突然回想起那天被搁置的关于“侵略”的话题,词儿的事情说明白了,可实际海战到底要不要打怎么打其实还没达成共识啊,自己怎么昏头转向已经把常媛放跑了? 不过懊恼归懊恼,谢祯没搁置思考:“四院不够,钞法再一个、军事起码要再设五个院,最后六部十院吧。军队的事可以交给李文忠、冯胜、傅友德他们自行讨论改制。” “主官的事情,就算是你皇嫂的部门,但既然要更委以重任,就得防治专断的风险,自然得要两个主官,但各部门只能有一个人入阁,六部亦然。”谢祯停下来思考了一下,“比如户部我会选负责税务的侍郎张麟入阁,但工部分工重要性差不多两名侍郎也没有格外出众,那么重新督促尚书主事入阁会更好。” “不过,我确实在犹豫,要不要让你皇嫂入阁。”谢祯说道“皇嫂”这个词的时候,总会有点不便明说的餍足,确实蓝蔚身上已经被打了永远无法消解的属于谢祯的烙印,纵然千年百年,都会从玉牒和史册中被后来人启读。然而,她并非因为想让蓝蔚身上仅有此烙印而阻止其入阁,只是非常实际地觉得,蓝蔚对于政务还远没有那个老辣程度,天工院与其它部门牵扯太少,蓝蔚根本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政治资本,至少当前还绝不适合以文官身份入阁——即使谢祯以偏爱强行指了,她也只能在阁会中坐冷板凳。 谢祯知道蓝蔚有自己的想法,比如那个她差点忘了的话题,她正是不希望蓝蔚那些由仓廪更实、衣食更足的时空润养出来的荣辱、正直、见识,被自己治下的权力倾轧消磨。 所以无论如何尊重自己的爱人,无论如何明了她可以成为熠熠生辉的人物。 但本能,她总是还想,再多护航蓝蔚一阵。 --------------------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背景补充: 通政使司,有部分功能类似□□办
第41章 长宁十三年(10) 内阁的事,在谢祯大权在握刚杀完两拨功臣的前提下,非常好操作。 蓝蔚终究没有入阁,谢祯干脆就没有告诉她,天工院主官本也应当和其它改制的“院”一样参知政事,而是让她安心去她兼职的新衙门京卫里多走走,暂时先以京卫指挥同知为主要工作。谢祯还直接指了宣武卫的部分人专司护卫蓝蔚上班。 等这些安排妥当,内阁运转起来,谢祯逐渐多了许多空闲,可是蓝蔚却开始上班了,这样就又要等蓝蔚休沐才能温存了。 于是之前说要出宫见证的纸钞推广,也好不容易等到休沐日,才能微服轻驾着去看。下了车驾,值班的护卫也散入人群了,谢祯指了指酒楼二楼,又指了指对面显然新装修的阔门店铺,示意蓝蔚二选一。 蓝蔚牵着景云,自她进宫以来,谢祯身边的人一个比一个喜欢这位宫里的新主人。可能因着蓝蔚相对更亲和一点,景云和三火她们无论是谁,跟蓝蔚混熟了都可以随口逗趣,但显然就算她们把谢祯当作亲人也是当作大家长那种角色,要完全卸下敬畏是不能的。 谢祯当然不嫉妒,她自认天性也不爱被开玩笑。蓝蔚和景云她们处得越好,谢祯越乐见其成,毕竟,如果谢祯能活到比如二十五年以后,平稳地送景云登了基,她们老年妻妻还得看看这皇妹的脸色。 “也没什么危险的,我们直接去那家票号边上看吧。”蓝蔚和景云商量了一下,给出了共同的答案。 谢祯自然应允,不久,这家看似新锐浮躁,但其实背景深厚的——利率是大燕最清楚钱粮形势的那批人定的、东家是姚诚思支持的、地是谢祯给的——票号,唱起了戏。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5 首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