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福书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GL百合

旧时东风入梦来

时间:2023-02-26 09:47:59  状态:完结  作者:惟象

  “当真是,后生可畏!”
  *
  顾子湛拿着东宫的腰牌,连夜出了宫,与楚澜一起,去了楚府。
  在楚太傅的书房里,三人交谈了许久,直到夜深,顾子湛才与楚澜离开。因着时辰太晚,宫门早已下钥,她们索性就回了顾宅。
  在书房里,见到了已等候多时的傅友。
  傅友如今比顾子湛刚回京城时,又胖了不少。唇上留了一圈小胡子,倒是遮挡了一下他愈发圆润的脸。
  一见到二人回来,傅友立刻亲热地走上前,就要对着顾子湛勾肩搭背。顾子湛见他这样,连忙向楚澜身后躲去。傅友见状,立刻撇嘴,嫌弃道:“顾少爷如今愈发娇弱了,哼,什么事都往我小表姐身后躲,羞不羞?”
  顾子湛立刻还嘴,“不羞!我有媳妇你没有,要羞也该你羞!”
  傅友被气得跳脚,“我娶个媳妇都这么难了你还敢往我伤口撒盐!你是不是兄弟!”
  顾子湛一乐,“谁是你兄弟,叫姐夫!”
  傅友一张圆脸通红,也不知是被气的还是被气的,上前就作势要把顾子湛从楚澜身后揪出来。原先向来是他被顾子湛追着打,如今乍一见他竟然胆子肥了,顾子湛都有些惊诧。
  就在这时,不堪其扰的楚澜皱着眉冷冷开口:“够了,说正事。”拿眼神一撇顾子湛,让她老实些。
  傅友委屈巴巴用眼神在她俩之间逡巡,更加觉得孤家寡人的自己可怜如狗。
  门外,正仰着肚皮呼呼大睡的艳丽,猛地打了个喷嚏。翻个身,一头扎进旁边的小黄狗怀中。如今它有了白白,它才不是单身狗。
  屋内,顾子湛和傅友总算安分了。二人分坐在楚澜两边,顾子湛将打算对傅友和盘托出。
  很快,傅友便正经起来。没过多久,就匆匆离开了。
  顾子湛伏案奋笔疾书,之后便由青鸢带着,一路向南飞去。
  当晚,廉家的太保府院外,忽然传来了几声犬吠。
  *
  第二日,朝堂之上,忽然发生了一件稀奇事。
  御史台站出来七八个御史,公开弹劾新上任的御史大夫和二位御史中丞。他们群情激奋,大有要将御史台的三位长官,来个一锅端。
  听他们的意思,是这三位尸位素餐、庸碌无为,又收受贿赂、结党营私,将官员考评一事,当做了自己发财致富的门路。
  这事一出,那三位被弹劾的是又气又急,而余下的众人,则是哗然一片。一来,官员考评一事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二来,御史台向来是弹劾官员的急先锋,在一些有过切身感悟的官员眼中,那就是疯狗一群。有生之年竟会见到御史台那帮子人窝里斗了起来,真是奇哉!快哉!于是,一些觉得与己无关的人,便选择了远远围观这场热闹。
  然而听着听着,他们却觉出些不对来。
  新上任的这名御史大夫姓吴,在御史台蹉跎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升到了御史中丞,勤勤恳恳干了快十年,眼看该熬到他当御史大夫了,结果,从天而降了一个邢康。好在邢康调任的也快,他这才终于熬出了头,当上了一把手。然而,椅子还没坐热乎,下面那些小崽子们就反水了。
  心中被堵的差点背过气去,这么多年下来,吴大人也并非没有湿过鞋子,便也多了几分心虚。忍不住,就去看那另两位一同被弹劾的御史中丞。这二人一个姓郑,一个姓齐。姓齐的跟他一样是个快致仕的老头子,而姓郑的这位,则刚过四十,身姿飘逸、样貌俊美,与他们相比,真是个令人羡慕的年轻人。更何况,这位郑中丞,还是楚太傅的门生。
  郑中丞见吴大人向他看来,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就在吴大人满怀期望他可以舌战群雄的时候,忽然听到郑中丞高声道:“陛下,臣认罪!”
  什么?
  恍惚间,吴大人只以为自己生出了幻觉。
  朝中那些看热闹的朝臣,也以为自己生出了幻觉。
  御史台的人到底在搞什么!有些朝臣连偷偷藏袖子里的冷饽饽都准备好了,结果,就给人看这个?
  而随后,郑中丞的另一番话,则更令众人吃惊。顾子湛余光中,隐约看到有好几个饽饽掉到了地上。
  只听俊朗不凡的郑中丞中气十足高呼道:“陛下,官员考评一事沉疴已久,已是积重难返。臣斗胆,请陛下重立制度,文武互/评,已彰公平!”
  听到这里,所有官员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这人疯了!
  天顺帝不动声色,却悄悄向顾子湛看去一眼。心中却忍不住暗笑,好小子,竟果真有两下子。


第一百零五章 似明修栈道,实暗涌涛涛
  虽然郑中丞说的文武互考这一点令人觉得荒谬——毕竟文官和武将历来都是自成体系, 对各自的要求也全不一样。但他说的前半句话,却引得不少有抱负的官员心中赞同。
  大昭甫一建国,便沿袭前朝, 制定了官员考评制度, 三年一小考, 五年一大考,分“京查”和“外查”, 涵盖了大昭的所有官员。但具体实施起来,却逐渐因着许多标准无法量化, 导致这种考评也渐渐只流于形式。
  依照朝廷律法, 考评之责在御史台。但御史台撑死也不过几十个御史, 根本无法顾及到数以千计的朝廷官员。于是,便逐渐演变成在考评之年,由州县长官负责给辖内官员几年的政绩做出评语,再交由御史汇集整理,打包带走。如此一来, 下级官员自然更需巴结上官, 若上官立身不正, 也只得沆瀣一气, 狼狈为奸。即便是御史来了, 强龙不压地头蛇,大多数人也不敢检举揭发。
  而因着御史台中的不少人御史, 几乎一辈子都待在御史台,缺乏地方理政的经验, 平日又只在京城转悠,对于民生大事全不熟悉。这些人到了地方,要么就是被地方官员糊弄, 要么就得依仗同年旧识这种关系。久而久之,又加剧了官场中互相串联的风气。进而到了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这样的级别,手中掌握着所有被考评官员的仕途命运,自然就成为了争相拉拢和贿赂的对象。
  郑中丞在讲出那些话后,便也好似破罐破摔一般,将这里面的弯弯绕全讲了出来,算是把御史台卖了个底儿掉。
  讲完这些,郑中丞忍不住声泪俱下,“微臣忝居中丞之位,虽不曾收受贿赂替人办事,但对于一些贪赃枉法之事,也选择了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每想到此处,真是夙夜难安,只觉得愧对陛下的栽培、愧对百姓之信任,愧对天地和高堂,亦无颜面对家中妻室稚子!臣,有罪!”
  顾子湛看着他这一出演绎,在感叹楚太傅行动力过人的同时,也不禁微微吐槽,这位老哥,嗯,有些用力过猛了啊。
  但除了殿中几个知情者外,其余官员,心中都是慌张不已。尤其是站在他身边的御史大夫吴大人和另一位齐中丞,又惊又怕,差点就要软倒在地了。
  他二人彼此看去一眼,又不约而同抬起头,去偷看天顺帝脸色。
  不出预料的,此时天顺帝的脸色,已是极为难看了。
  吴、齐二人这下,真的吓得跪倒在地,一面喊冤,一面怒斥郑中丞与之前站出来弹劾他们的那些御史。
  然而他们这番闹腾了许久,天顺帝却始终一言不发。不光是御史台的这几人,殿内众朝臣都慢慢觉出异样来——今日皇帝陛下的反应,有些太过反常了。
  这样一来,喧闹反倒渐渐停止。就连那个别几个一向热衷用与皇帝作对来彰显自己刚正不阿拒绝同流合污的“清流”们,也不知不觉安静起来。
  天顺帝一直沉默着,阴着一张脸,冷眼看着这些大臣。
  忽然,他冷冷一笑,语气平淡,却蕴含着谁都能听出来的讥讽,“真好!诸位,可真是我大昭的肱骨和栋梁啊!”
  一旁观政的顾子湛立刻跪下,高声道:“臣等有罪,陛下息怒!”
  她这位“准太子”一跪,满殿的朝臣也只得随之下跪,齐声高呼道:“臣等有罪,请陛下息怒!”
  天顺帝向顾子湛看去一眼,随后说道:“诸位都道自己有罪,看来郑中丞所言,是确有其事了!”
  眼看那御史大夫就要开口喊冤,天顺帝一锤定音:“查!给朕好好查!此事由楚太傅牵头,大理寺与六部辅之,查到哪里算哪里,定要差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朕虽然年纪大了,可还有些余力,定要将这官场,好好整肃!你们贪赃枉法,丢的是朕的脸面,是我大昭整个朝廷的脸面!”
  又看向顾子湛,天顺帝悠悠说道:“阿澈,这事你也给朕盯好了!你头一回办差,可不许办砸了。”
  被天顺帝点到的顾子湛与楚太傅,及六部的各部尚书,纷纷叩首道:“臣领旨!”
  顾子湛心中亦激动不已,朗声道:“臣定不会叫陛下失望的!”
  天顺帝点点头,李若愚看着时机,高声道:“退朝——”
  *
  这朝堂上的一幕,到底还是天顺帝配合了顾子湛的打算。先将这么一件对所有朝臣来说要命的大事抛出来,吸引去众人的注意力,顾子湛先前的那些计划,才能不引人注意地悄悄推行。
  既然天顺帝有心成全,顾子湛便也不再遮掩。下朝之后,跟随天顺帝到了御书房后,顾子湛便十分热情地顶走李若愚,一副鞍前马后的样子随侍左右。
  见她这个样子,天顺帝倒看出了几分亲切。说到底,还是少年心性啊。
  轻啜了一口茶,见顾子湛站在一旁忙不迭地就要给他满上,天顺帝心中有些好笑,摆摆手:“朕又不是牛,你少一个劲儿灌我。”
  顾子湛咧嘴一笑,“如今天热,陛下切要保重龙体,多喝些清茶,有助于祛湿解暑、保养元气、延年益寿。”
  天顺帝笑骂道:“你哪里学的油嘴滑舌!”
  又招招手,让顾子湛在他身边坐下,说道:“今日这事,说到底,还是朕给了你面子。”
  顾子湛点头如捣蒜:“多谢陛下,大恩不敢忘。”
  天顺帝心中满意,又道:“你去找楚太傅办这事儿,确实是走对了路。但朕原先也没有想到,你会拿御史台的考评说事。这是你的主意,还是楚太傅的主意?”
  顾子湛神色也认真起来,“是臣的主意。”又朗声说道:“我原先在大理寺时,出过几次外派的差事,与下面的官员也打过些交道。若州县官员在位多年的,底层官员对于上官的态度,大多恭顺的令人费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要看上官的眼色。而若是新上任的州县官员,却又反了过来。这些人过分依仗那些积年老吏,在治理地方时,往往多有掣肘。”
  天顺帝斜睨她一眼,“这第二点,今日可未曾被提到。”
  顾子湛点点头,解释道:“虽然表现不同,但说到底,还是与考评有关。在位多年的,对当地已然熟悉,亦积攒了足够的声威,下属官员的考评一事,自然便全由他们做主。这一点,今日在朝堂上,郑中丞已点出其中关节。但对于新上任的州县长官来说,他们对当地的民情风气一概不知,下面一旦有人阴奉阳违,只怕就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穿。加之衙门内的老吏们,或多或少都与当地大户有关,这些大户又与府道衙门或者朝中大员之间关系复杂,进而,又会从侧面影响到上级官员,对这些州县长官的考评。”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0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