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两个驴车还往关外走?你家这条件何必背井离乡呢?”张三和赵四是负责护送移民队伍去往关外的两位官爷。 他俩是从更南一点的地方过来的,一路上护送想要去关外的人家安全,这一路上队伍愈发壮大,黄家所在的县城是他们的一个驻扎点。 因为收了黄豆腐的礼,镇上的官爷倒是很有良心,特意交代张三和赵四,让他俩在路上照顾一下黄家。 除了鸡鱼,黄家五口人还让他赚了一百文的中介费,这个官爷倒也算是良心未泯了。 无论大小,也无论男女,一人二十文。 因为这个制度,各地的小卒小吏非常乐意给关外输送有移民意向的百姓。 只不过碍于政令,他们只敢悄悄地进行,毕竟哪个县官都希望自家县城人丁兴旺,谁也不愿意治下的百姓越来越少。 也是因为关外的来者不拒,全国各地的乞丐都少了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见了,还以为多国泰民安呢。 “好啥呀?都是砸锅卖铁置办出来的,这一家子都是走不了路的,要是没驴车,都怕走不到关外。” 黄豆腐虽说是个农民,但从小就跟着阿爹出门做买卖,也算是见过世面的,尤其擅长跟人打交道。再加上张三赵四的有意照顾,三个男人很快就熟识了起来。 虽说跟两人熟悉了,但黄豆腐也留了心眼,生怕自家因为条件好再被人当成肥羊给宰了,深谙“客不离货,财不露白”的处世哲学,像模像样地开始哭穷。 张三和赵四就是个小兵,也是穷苦出身,来回护送的都是穷得连裤子都没得换的穷苦人,他们从来没在这些人身上捞到过什么油水,此时问话也只是单纯地好奇,还真没有什么坏心思。 张三和赵四扫了一眼驴车上的人,发现这黄家还真就黄豆腐这么一个壮劳力,剩下的不是小孩就是女人,对黄豆腐反而升起了同情之心。 一个男人要养这么一大家子,还真是挺不容易的,黄老弟的负担还挺大。 这一路上,张赵二人净跟老实蔫吧的劳苦人打交道了,冷不丁碰到黄豆腐这么个能说会道的,两人的话匣子就彻底打开了。 三人足足唠了一路,直到中午,一行人找了个地方歇息,这才算是停了嘴。 跟黄家全家坐驴车不同,从南边过来的这一行人全都是靠腿走过来的。 行李放在板车上,家里的壮劳力轮换着推车,小一点的孩子被母亲绑在身前,稍微大一些的孩子被大人背在身后,虽说是正常的迁移,但众人看着跟逃荒的难民没啥区别。 黄豆芽坐了一上午的驴车,颠簸了一路,感觉骨头架都快散了,但是见到其他人的情形,非常有眼力见地把抱怨的话咽回了肚子。 走了一上午,大家早就人困驴乏了,虽说是春天,但中午的大太阳也照得人晕眩,大家停在了一片小树林中,准备吃个午饭,错过最热的晌午,歇好了精神再继续赶路。 走了一路,大家也都没啥力气做饭了,黄家人倒是有力气,但毕竟刚加入这个队伍,本来两个驴车就够扎眼了,要是再在吃食上弄得太出格,很容易被整个队伍的人排斥。 幸好走之前,黄家准备了好几样干粮,够吃好几天了。中午黄家要把不抗放的吃食先吃了。 黄豆芽带着两个孩子一边吃包子一边照管东西,包子是素馅的,油水不大,凉吃也不会拉肚子。 黄豆腐和金氏则拿了包子,拎着水桶,带着镰刀,为家里的两头宝贝驴儿找午饭。 驴儿卸了车,被拴在大树干上,已经开始转圈吃地上的青草了,只不过这青草还是太过于矮小,没法让它俩大快朵颐,但是打打牙祭还是够用的。 黄豆芽身体弱,早就摒弃了前世狼吞虎咽的吃法,现在吃东西习惯了细嚼慢咽,看她吃东西就感觉这东西特别的香,旁边的一个小奶娃,看她吃东西看得口水直流。 等黄豆芽吃完一个包子,黄家两个小娃早就吃好了饭,开始在树林里撒欢了。 因为家里赶着驴车,所以一直走在队伍的前方,黄豆芽还没仔细观察过这个队伍。 现在借着看娃的方便,黄豆芽压低了草帽沿,趁机仔细地把整个队伍打量了一遍。 大家现在都在林子里坐着,林子不大,大家的距离很近,黄豆芽数了一下,一共有八户人家,这八户人家的壮劳力都不少,基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组合,每家都十几口人,像黄家这种独门独户的人家是独一份。 除了这八户人家之外,还有两个男的单独呆在一起,远离人群,而且脚上还带着脚镣,看样子应该是有罪在身。 但是奇怪的是,张三和赵四对二人的态度跟对别人的态度别无二致,感觉这两人应该干的不是奸&淫掳掠的大罪。 不过就算是因为小偷小摸进的监狱,黄豆芽也打算离这两人远一点,毕竟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既然犯了罪,那这人的道德底线肯定要比别人低。 张三赵四和黄豆腐唠了一路,黄豆芽也听了一路,对关外的形势有了些许了解,这些跟自家一起移民关外的人,大概率会分到同一个村子。 黄家人单力孤,要想到了新地方不被本地人欺生,找几个抱团取暖的伙伴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家要是有了可以抱团的人,本地人想要欺生也得掂量掂量。 但是今天刚刚跟这些人接触,黄豆芽对每户人家的具体情况还不了解,现在还不是结交的好时机。 晚上一行人宿在了一个小村庄里,这个村庄有专门的空房间来安置这些移民,看这娴熟的模样,肯定又是个据点了。 因为张三赵四的有意照顾,黄家人分了一个能烧火的房子。金氏烧了满满一大锅的水,舀了一桶等着放凉,等早上时倒进葫芦里,留着明天在路上喝。 剩下的热水,足够全家擦洗身体和泡脚了,颠簸了一整天,泡个脚,睡觉也能睡得香一些。 头一次走了这么远的路,饶是吃苦耐劳成习惯的黄豆腐和金氏也累瘫了,泡好了脚,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一夜无梦,金氏一大早就熬好了粥,把从家里带出来的熟鸡蛋又热了一下,就着罐子里的小咸菜,一家人吃得饱饱的,这才开始了又一天的赶路。 作者有话要说:
第5章 .野鸭蛋 接连赶了五天的路,黄家几口人算是适应了这种赶路的强度。不过就是有些心疼家里的两头驴儿。 为了减轻驴儿的负重,黄家的两头驴儿上下午轮换着拉人和拉货。 黄家几口人也是轮换着下车走路,就连才五岁的黄念花也要时不时下车走,迈着小短腿连跑带颠地跟着大人。 不过偶尔下车走一下也不错,能活动活动筋骨,免得在驴车上颠得浑身酸疼。 队伍行进的速度并不快,五天时间才刚刚走了不到二百里路。 不过即使走得很慢,一到晌午就歇息,晚上还有民房可以住,但要一直赶路,依旧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大家吃得还都不咋好。 虽说还是春天,但走得久了,依旧有汗水流下,尤其是接近晌午时,太阳像是要把人烤干一样,大家身上的汗水湿了干,干了又湿。 不过好在这五天全都是晴天,没赶上下雨天,不然这一队人的情况肯定还要更惨烈一些。 “孩他娘,你醒醒啊!醒醒啊!” 队伍还在行进中,突然听见后方传来男性凄厉的喊叫声。整个队伍都停了下来,张三和赵四去查看情况。 黄豆芽往后瞄了一眼情况,只见晕倒的女人被男人喂了水,已经悠悠转醒,但仍旧是浑身轻微地颤抖,脸上出了不少的虚汗,几次想要努力站起来,却都站不起来,看来是没力气了。 黄豆芽对这种情况再了解不过了,后世经常看到好好的一个人突然就倒下了,说是病其实也不算是病,就是饿的。总也吃不到好东西,气血亏导致的身体发虚。 黄豆芽打开了抱在大侄子怀里的糖罐子,抽出一根筷子,把筷子伸进糖罐子里,转了几圈,卷块拇指盖大小的糖浆,送到了那个女人的嘴里。 这麦芽糖浆是黄豆芽临出发前几天熬出来的,怕家里人路上出点啥事,留着应急的。
总共就熬了一小罐子,平时在路上怕不小心摔了,两个小孩子把装糖浆的罐子当成宝贝似地抱在怀里。黄念文和黄念花馋得不行了,才能用筷子沾点糖浆解馋。 黄豆芽一下子卷出了这么多的糖浆,着实算是很大方了。 女人把筷子含在嘴里后才发现竟然是糖,一脸惊讶地看着黄豆芽,一边感谢,一边用袖子擦着眼泪。 吃过了糖,喝过了水,女人终于缓过劲来了,也能站起来了,但是走路依旧颤颤巍巍的,脚步虚浮。 “要不,我下车走,让那妹子在咱家驴车上歇一会儿吧。”金氏看那女人走得踉踉跄跄的,看着可怜,就想再帮一把,也算是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了。 黄豆芽对此倒是没啥意见,其实她也想让女人在车上歇一下,反正已经快到晌午了,再走个七八里路应该就歇息了,自家驴儿也累不到哪里去。 既然嫂子也有帮忙的心思,黄豆芽自然也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两人去后面把女人扶上了车。 女人姓王,夫家姓杨,看着年纪大,实际上才刚刚二十岁。 王氏浑身没有二两肉,比黄豆芽还要瘦上几分,真真是皮包骨啊,脸又被太阳晒得黢黑,看着十分可怜。 王氏上了黄家的驴车后,见金氏和黄豆芽在路上走,心里过意不去,就有些坐立不安,一个劲地表示自己还能继续走,要下车走路。 金氏拍了拍王氏的肩膀,让她安心坐车,并示意她躺着好好歇息。 王氏身体本就发虚,也没力气继续推让了,只能听话地躺下了。 等到了晌午,众人依旧是找了个小树林歇息。 王氏在驴车上歇息了一阵,心慌、发抖、出虚汗的情况好了不少,被金氏扶着下了驴车,跟黄家众人道谢后,才回到杨家的歇息地。 杨家是整个移民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人家,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将近三十口人,杨家二老生了七个孩子,还全都是儿子,孙子辈也是男娃居多。 这样的人家怎么会在老家过不下去呢?着实让人好奇不已,黄豆腐兄妹俩一直在默默地观察杨家人。 黄豆腐还佯装八卦地跟张赵二人打听过杨家。张赵二人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杨家得罪了乡绅,在老家没了活路,这家人无奈之下才全家搬往关外的。 黄家兄妹二人对杨家人还是蛮钦佩的,这也是为啥黄豆芽毫不犹豫帮助他们的原因。 杨家人果然是知恩图报的,中午休息时,杨老六连饭都没吃,就带着弟弟杨老七,拿着镰刀去为黄家的两头驴儿割草。 黄豆腐和金氏不割草了,黄豆芽就不用照看行李了。吃过了午饭,就带着侄子侄女去树林边的小河里捞鱼。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31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