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陛下的学生, 小小年纪就能受人敬重, 实属正常。 听闻陛下不仅天生神力,还过目不忘, 老师又是当世大儒。 陛下的学识堪称整个南禹国之最,就连大儒,也就是太子太傅, 如今得帝师都言陛下学问在他之上。 如水车灌溉, 陇田等法子都是陛下想出, 并实施。 甚至在工部设立水利司, 专司防洪、河道等建设。 如防洪堤坝就是陛下提出来的, 又如水库蓄水,挖渠引水, 河道附近栽种大量树木。 只是这几年树木无法生长, 难以存活,按照以前的生长速度,河道两侧早已绿茵环绕, 古木参天,遮天蔽日。 哪里还是这般光景。 但不得不说,自从陛下找人修建堤坝,挖渠引水,几年下来南方地区再无洪涝,北方地区采用陇田和梯田的法子,田地增多,西北一带利用风车灌溉,前几年收成丰厚,只是这几年全国庄稼都难种,但若是没有这些法子,不用等这几年,往年就已经成为荒地。 以前还有大臣劝阻陛下,如今大家只会对陛下的决断佩服不已。 四名县学鼎鼎有名的夫子,围着一小姑娘探讨,云云起初还有些紧张,但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知道的后,便不紧张了。 云云现在学完《论语》,小南哥哥告诉他,接下来会学《孟子》。 镇上书肆就有《孟子》,余南叶买了几本回来,这才知道一本竟然就要三百文。 听说以前一本书要五百文,因此大家会选择抄书,抄书之后再买,如此只需一百文。 以前更贵,如今便宜了不少,这也是因为陛下提出的印刷术,几番改良后,如今的印刷术十分成熟,纸张也不是使用的名贵宣纸,价格大幅下降,可供贫寒学子们阅读学习。 余南叶给了云云一本《孟子》,每日下午都会抽空教云云。 云云成长的同时,余南叶也获益匪浅。 夜里不等阿景开口,已缠上阿景想学习新的内容。 这几日,村学已步入正轨,工厂的田地作物长势葱郁,大伙儿整日欢天地喜。 厂房中每日都要泡发黄豆绿豆,隔两日村里人会带豆芽菜卖去镇上,赚来的银钱分两成给余南叶。 铁盒里装满了铜钱,余南叶以前还会拿出来数一数,最近太忙竟都忘了。 如今抱着数了数,竟有三十多两铜板,难怪铁盒都快装不下了。 余南叶内心感慨,以前在林家村想挣这么多银钱,唯有找到珍贵的灵芝或人参。 如今的生活也跟以前不同,几乎每天都有肉吃,还有喜欢的糕点吃,梅子汤喝。 盛夏来临,每日一碗梅子汤,或绿豆甜汤,别提多解暑。 从大越国运来的寒瓜,五十文两个,余南叶买了两个,第一次吃就喜欢上酸酸甜甜,又汁水饱满的感觉。 第二次去镇上,又到瓜果店里买了好几个寒瓜,分给工人和孩子们吃。 日子一天天过去,之前和余南叶签订契书的赵老板,靠着豆芽菜在南州府赚得盆满钵满。 这半个月他来取过两次豆芽菜,据他说接下来要把寒瓜和豆芽菜一起运往通州府。 通州府北临都城,是南边府城最繁荣之地。赵老板的商队一路北上,带去的绿豆芽、黄豆芽广受欢迎。 赵老板这次特意找的马车,为了时蔬不坏,特意在陶罐里装满冰块。 南禹国是有冰鉴的,冰鉴做工复杂,更别提冰块不便宜,只有大富大贵人家用得起。 据说每年一些县城和府城会有商人卖冰,一盆就要一两白银。 普通人家哪里买得起,也就富户能消费。 这些冰需要在冬日里采集,放入地窖,夏日时能拿出来售卖。 赵老板为了这次能打开通州市场,花大价钱买了不少冰,等车队快马加鞭抵达通州府,豆芽菜坏了一小部分,其他的都还新鲜。 加了冰运送成本自然比以前高,因此在其他地方十文一斤的黄豆芽,直接成了四十文一斤,不过府城工钱高,平头百姓也买得起。 赵老板卖之前还说了这叫豆芽菜,是南水镇一个擅种田的少年培育出来的。 几天下来,通州府的百姓们都知道有个叫豆芽菜的作物,脆嫩可口。 甚至有读书人吃过后,当场写出好几首赞美豆芽菜的诗。 短短几日豆芽菜传遍南北,就连临近都城的泉州府都流传着豆芽菜的传闻。 听说豆芽菜味道一绝,脆嫩欲滴,又听说豆芽菜是一名叫余南叶少年培育出来的。 这位少年不仅自己培育出了豆芽菜,还教会村里人,听说在南州县的南水镇上,他还亲口讲述如何发豆芽菜。 只是没一人成功。 不信邪的府城人按照听说的泡发黄豆,几日过去,打开黑布,篓子里的不是莹润润的豆芽菜,而是发了霉的黄豆。 消息不胫而走,大伙儿更加相信只有余南叶能发出豆芽菜。 通州府内关于余南叶的诗句越来越多,酒楼里的说书先生都在讲述余南叶的故事。 将余南叶的一生描绘得绘声绘色,神秘莫测,跌宕起伏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 大伙儿更加坚信余南叶的不同寻常之处。 对此,余南叶本人毫不知情,更不知道自己掀起大半个南禹国的热潮,他依旧每晚跟着阿景学习。 下午花上一个时辰教云云,只是教着教着院子里就多了四人。 四位夫子也听他讲课,余南叶起初还有些紧张,几次下来慢慢地习惯了。 周家两位夫子对其褒奖不已,韩夫子和陈夫子对余南叶也欣赏非常,得知他不会考科举后,更是叹息许久。 这时余南叶还不知道为何他们要来听自己讲课,一直到仲夏过去,丹枫迎秋。 天高云淡,往远处看,满眼金黄。 比人还高的玉米杆,金灿灿的稻穗子,一眼望去绿油油的藤蔓。 余南叶站在田埂上,看着一/大片即将丰收的玉米、花生、土豆,心里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当天,他便组织村里人掰玉米,挖花生,土豆还可以再等等。 大丰收,余南叶给大伙儿放了一天假,大伙儿自发上工清点玉米,又把玉米送去镇上。 除了赵老板,还有其他跑商的老板找上门签订契书。 拉走一车又一车玉米。 满载玉米的牛车、马车,去了南州县,到了南州府,赵老板更是运往了天下脚下的都城。 齐蔺和周括已经在南水镇待了两个月,这两个月他们见到了陛下,并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 他们接到壹的指示时,周括还以为自己眼花耳鸣了,不然怎么可能听到壹说什么,陛下让他们将这些宣传出去。 周括是个大老粗,不喜欢看冗长的文字,他从壹手中抢过好几页宣纸,只看了一眼就一脸怀疑人生。 倒是齐蔺一点点看了起来,越看越发明白陛下为何会继续留在这里了。 原来陛下找到那人了。 齐蔺有些好奇,很想去见一见对方。 不过他知道陛下不想让他们这么早相见。 齐蔺收回思绪,慢慢读起纸上内容。 随后他将信纸放入灯下焚烧,对壹说:“我清楚了,稍后就去办。” 壹不擅言语,闻言点了点头,消失在雅间里。 周括有些不解,他摸着后脑说:“陛下和这个叫余南叶的关系是不是太好了?” 他们来镇上两个多月了,这两个月,他时常能看到陛下护着一名少年。 就算那人救了陛下,陛下什么身份,也犯不着如此对待那名少年。 齐蔺全当没听见周括的牢骚,叫来自己心腹,把陛下吩咐的事安排下去。 距安排下去已过好几日,南州府城最大的酒楼里,说书先生声情并茂讲述余南叶的故事。 在说书先生的讲述下,余南叶乃神农转世,出生于村户人家,从小善耕。 他种出来的菜颗颗饱满,后来父母离世,年幼的余南叶独自生活,终于攒够赶路的银钱,不远万里来到南水村,投奔亲戚。 哪怕是在南禹国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种子经他之手,都能摆脱噩梦,生根发苗,枝繁叶茂。 按照陆柘景的意思,一定要狠狠夸余南叶。 不仅说书先生夸,还有好几位有名的大师,为余南叶写话本。 书肆一上新余南叶的话本,就被人疯抢一空。 九月底,花生和土豆也熟了,十亩地的花生和土豆被运往县城、府城。 有关余南叶的话本也从府城流传到县城,南州县的几家书肆《南语传》卖得最好,其他的话本都要排在这本话本后。 有在县学读书的书生回乡时,特意从县城书肆里买了《南语传》回镇上,和曾经的同窗交流,下意识谈论起《南语传》。 这场文人雅会中就有张翰墨。 张翰墨在镇上学堂读书,上个月家中来信,说有县学的夫子来村学教书,让他辞了学堂回村学读书。 然而夫子这边受益他良多,他不能做那等良心狗肺之人,便一直没回村。 此时听昔日同窗所言,越听越觉得奇怪。 这人口中之人怎么越来越像他们村的余南叶? 张翰墨忽然觉得自己是该回村看看了。 余南叶对此毫无所知,他只知道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第99章 自陆柘景消失在朝野已有半年, 据齐蔺和暗子那边传来消息,以端王为首的党羽似乎等不及了。 端王想名正言顺上位,要么找到帝王遗物, 要么就是传国玉玺。 他手上只有证人德元。 一个小太监的言辞难以服众, 甚至还会有大臣将罪名扣到德元身上。 一个小太监死了便死了, 但若是毫无作用, 便白费了他先前一番布置。 端王暂时没弃了德元这颗棋, 而是琢磨如何让读书人推崇自己, 百姓们亦拥戴他。 如此只能依靠他的好岳丈帝师了。 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举兵冒险, 得位不正, 以南禹国如今得形式, 只会动摇民心, 让他背负千秋骂名。 当然他也可以拿几年来花草树木停止生长做文章。 这些年当今陛下实施各种补救,赋税一降再降, 每月未成婚的乡村姑娘有三四十文补贴。 这几年的弃女婴现象一降再降。放在从前几代皇帝身上,他们想都不敢想。 哪怕时蔬难求,百姓们对当今天子也无怨念。 少数知情/人怨恨那个给陛下下魇术的人。 这几年忠心陛下一派的大臣们, 不竭余力地找寻是谁给陛下下的魇术。 多年过去毫无头绪。 也有不少大臣怀疑下手之人是端王, 只是他们没有证据。 陆柘景不是不知情, 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4 首页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