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茗点点头,笑道:那么谁来做裁判呢? 秀士微微一笑:自然有,还不止一位呢!“他咳嗽一声,说起来:剑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时期,就有了剑器的发展。书籍《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师铭其上。’周秦时期,《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在盛行佩剑器之风的周代,有舞剑的教育规定,仗剑而舞的风尚,当不会只是子路而已。同时击剑蔚然成风。《庄子·说剑篇》载:‘赵王喜剑,剑土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在赵国一次连续七天的击剑比赛中曾死伤六十余人;吴国由于好击剑,许多百姓的身上脸上都经常有剑伤创瘢。” 紫茗笑道:吴国可称得上是剑国了。 秦时曾称剑为‘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之术。’两汉时期,剑术名手辈出。汉初的曲城侯张仲就是‘以善击刺,学作剑立名天下’的剑术家。‘淮南贤士八公’之一的雷被,也是一位著名剑术家。北魏曹丕好击剑,他听说奋威将军邓展能空手入白刃,便与之较量。酒酣耳热,方食竽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幸亏用蔗当剑器,不然的话,邓展定要受到伤害。以后宴乐必舞,‘乐饮酒酣必自起舞’的习俗风靡一时,晋代尚清谈玄理。但‘争骑乘之善否,论弓剑之疏密’,喜好剑术的遗风犹礅。阮籍在《咏怀》一诗中吟道:‘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晋代的集体剑术,舞练起来尤为壮观。傅玄在《短兵篇》里这样描述:‘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逾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鹜,若景若差,兵法修象。军容是仪。’唐代,剑术遍及朝野,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术,经常酒酣舞长剑,‘三杯拔剑舞龙泉’,伏剑而舞。诗人白居易、王昌龄等人也都喜爱剑术。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作画时,由于废画已久,精神颓靡。特地把将军斐请来舞剑鼓气。结果奋笔立成,若有神助。书法家张旭观公孙氏舞剑,草书而得其神。宁代,鉴于外患之烈,重视讲武之礼并不亚于前代。士人之中流传着‘中夜闻鸡,剑光正烛牛斗’、‘论诗说剑’。著名诗人陆游就是‘十年学剑勇成癖’、‘少携一剑闯天下’、‘负琴腰剑成三友’,把剑当做至交。宋真宗以后,惧怕民众尚剑,使剑术由击剑转为舞练。 紫茗插嘴道:皇帝老儿怕老百姓造反,自然怕剑在百姓手里。 秀士又继续说道:元、明、清以来,由于元、明清两代屡禁民间私藏军器,‘教人兵艺,仗之’,‘学习拳棒,有禁’,剑术在民间趋向销声匿迹;明代虽武风兴起,剑术也衰退下来。民间练武遭禁,但从明代流传至今的仍有太极剑、青萍剑、峨眉剑、醉剑、双手剑、武当剑、绵剑等,大致可紧纳为工、行、醉、绵四类剑,工剑,形健骨遒,端庄势整,一招一势,端端正正。行剑,流畅无滞,挥霍飘洒,多行势而少停息。醉剑,恣意挥舞,乍徐还疾,忽往复收,形如酒醉。绵剑,柔和蕴藉,缓缓不断,自始及终,绵绵相连。 秀士说完,呷了一口清茶,笑着对紫茗道:现在该你说枪了。 紫茗眨巴眨巴眼睛说:枪,素有百兵之王的美誉。《长枪说》中说:‘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器难敌也。’枪形制似矛,最初与矛难以区分,为纯粹刺兵。《事物记源》载:‘黄帝与尤战时,好有枪。’汉诸葛亮始以木作之,长丈二,以铁为头。晋代,枪头改进为短而尖的形式,更加轻便而锋利。南北朝时,梁简文帝萧纲对马上用枪技术整理研究并编制成谱。自隋唐五代直到明清,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的形制增加,分为漆枪、木枪、白干枪、白扑枪四种。漆枪短小,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所用;其余两种为皇朝的禁卫军所用。宋代,枪的形制比较复杂,步骑兵用的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锥枪、太宁笔枪七种。专用于守城的有拐突枪、抓枪、拐刃枪、钩竿等。专用于攻城的有短刃枪、短锥枪、抓枪、拐子枪、蒺藜枪等。宁代枪术产生许多流派,有以地域分的车路枪手、河东流派,以姓氏分的张朱派等。宋时以枪术称著的人物有岳飞、李全、杨妙真等。李全号称‘李铁枪’,杨妙真号称‘杨花枪’,二人都是农民起义领袖,通过比武二人结为夫妇。 秀士喝彩道:这叫做枪夫妻。 元代蒙古人所用的枪,是一种可刺可掷的两头有锋的标枪。明代除攻守城专用的枪,尚有一部分沿用宋代枪式以外,一般战斗用的有长枪、铁钩枪、龙刀枪等。明代是武艺集大成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发展。枪术中有左右周旋,‘满遍花草’的花枪,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明末吴凤的《手臂录、都收录有枪法。本朝枪的种类繁多,装备于八旗和绿营的有长枪、火焰枪、钩镰枪、双钩镰枪、钉枪、矛、戟等多种。长枪是军队常且兵器,八旗和绿营均有长枪兵的编制,其形制与明代长枪大同小异…… 尝尝我这支枪罢!随着一声大喝,屋内明烛顿灭,一个黑影一闪。紫茗顿觉一股热浪袭来,灼得脸发烫,他纵身一闪,那黑影也一闪。 秀士大声喝道:何人大胆?三番五次来此纠缠? 尹福细观夜行人,但见他身材魁梧,黑衣黑裢,黑布蒙面,露出两只火炭般的眼睛。 夜行人喝道:磐石,你母亲尚在何处?快从实招来! 尹福心中一颤:原来这秀士叫磐石,那么夜行人又是谁呢? 夜行人又叫道:你母亲‘千山散花’道姑好大的德性,教出两个黄毛丫头,用那风骚之针害人! 尹福想:原来这夜行人也中了那文冠、文果的暗器,想来这磐石先生是千山散花道姑的儿子,看来这位出家道姑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她半路出家定有不寻常的原因。 磐石哈哈笑道:原来你也在找‘千山散花’道姑,我已找了多日,也不见他老人家的踪迹。 夜行人又嚷道:你是她的儿子,必然知道她的下落。若不告诉我们,我给你们一点厉害瞧瞧!说着用双掌击墙,墙身颤动,一片尘土簌簌而落…… 秀士不慌不忙,伸手去拉书囊。一阵响动,那书像利剑般飞来,直扑夜行人。讹诈行人用双掌迎战刀书“劈劈啪啪”,几本书掉于地上,出几个小坑。 一会儿,尹福听到夜行人气喘吁吁的声音,知道他已难以支持。尹福本着助弱凌强的精神,跳了出来,大声喝道:这位书生,何必欺负一个不速之客,有话好说。 磐石笑道:远亲不如近邻,你这位京城人怎么不问青红皂白,就来拔刀相助?说着,将手一转,那书又朝尹福扑来,夜行人乘机溜走。 书在尹福周围飞转,形成圆圈,如铁桶一般。尹福不慌不张,从怀里拿出判笔,轻轻一挥。只见那些书皮上都留下划破的痕迹。
第13章 磐石公委婉叙家世 尹高徒豪壮话董师
那位叫磐石的见尹福武艺高强,顿时收了刀书“迎了出来,揖拜道:莫不是京都的‘瘦尹’尹老先生?” 尹福问道:你何以知道我的名字? 磐石呵呵笑道:我见你使一手判官笔绝功,就知是你,原来是光绪皇帝的武术教头来了,莫非皇上也到了千山? 尹福摇摇头道:皇上未来,我有要事来千山,你究竟是何人? 到屋中来叙。磐石说着,引尹福来到屋内,扶他上座坐下,又唤紫茗端来清茶。 说来话长“磐石透过炯炯目光,我祖籍江西九江,洪秀全闹太平天国时,母亲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毅然投奔了太平天国,在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帐下任女官,她会武林绝技天女散花针,颇有名气。以后母亲与忠王李秀成部将张子琦结识,并产生了爱情。两年后结为夫妻。我出生后,由于戎马倥偬,便把我寄养在南京一个老妇人家中。太平天国失败,天王洪秀全服毒自尽,父母与忠王李秀成等人保护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逃出南京,以后李秀成被清兵俘虏,洪天贵福战死;父母杀出重围,逃到湖南湘西一带。一天晚上,父母又饿又乏,躺在一个古庙里睡着了。正睡间忽听马蹄声急,父母双双醒来,四周已是一片火光,原来是曾国藩的湘军包围了古庙。父亲掩护母亲从后门冲出去,自己断后拼杀。由于寡不敌众,父亲被湘军砍断左臂由于失血过多被湘军俘虏。母亲一身是血,冲了出去。湘军抓住父亲后,百般折磨,起初父亲坚贞不屈,后因听说忠王李秀成写了《自白书》,便也写了《自白书》,投降了清延。母亲听说父亲降清后,一气之下隐遁千山为道姑。几年后,父亲由曾国藩举荐,任山西忻县县令,以后也把我接到忻县。我长到十八岁时,听说母亲在千山为道,道号‘散花真人’,便去千山探母,可是母亲不肯见我们父子,我年年来千山寻母,母亲年年隐居不见。五年前来千山寻母,遇到母亲的女弟子文冠姐妹,她们也不肯说出母亲的去处。后来我与文冠产生爱慕之情,可是两年前她们姐妹又被召到宫中,担任慈禧太后的贴身女卫,至今音讯全无……尹老先生来千山有何贵干?” 尹福听完磐石的一番叙述,觉得凄凄切切,委委婉婉,不觉叹息几分,也把自己来意说了。 磐石道:可惜我未学到天女散花针,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不然我定能出一臂之力。要不然我随先生去一趟京城,说动文冠,让她献出解药。 尹福摇摇头道:未必能行,况且颐和园内经我们一闯,更加戒备森严,弄不好误了性命。咱们还是先法找到你母亲,先寻了解药再说。磐石,这两日前来骚扰的蒙面人是谁? 磐石凝眸道:我也不知道此人的来历,我们来到千山后不久便遇到了他。我观他的身形倒像是在一家茶馆遇到的一个黑胖老头,那老头脸色阴沉,骑一头毛驴,他也在找我的母亲。 尹福道:这么说,咱们四个人都在找‘散花真人’,都不知她在何处。 磐石道:刚才听你所说,银狐公主的性命危在旦夕,如果不尽快寻到解药,恐怕性命难保,咱们合在一起速速寻找我母亲,找到解药。 尹福道:我想‘散花真人’一定是躲在千山某处,大概出不了这些道观。咱们明日一早一个道观一个道观仔细寻找。 磐石点头道:好罢。尹福先生,我早闻北京八卦掌厉害,能不能给我们演练一番,让我们开开眼界? 尹福笑道:那我就献丑了。“说着。连打了几十个飞脚,然后演练起八卦掌,但见他身随步翻,掌随身变,步随掌转:行如游龙,换式似鹰,回转若猴。一招招狮子摇头”、白蛇吐信“白猿献果”、大鹂展翅…… 磐石、紫茗在一旁看了称赞不已。 尹福收了势,气不喘,脸不红,心不跳。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4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