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娘又忍不住悄悄地看了赵氏一眼。 虽然有原主的记忆,她知道赵氏识字,但放在这个环境里,还是怎么想怎么奇怪。 穷人家的孩子即便是男子都少有上过学堂识字的,更不用说是女子,那赵氏是怎么认识的字呢? “馒头”钱氏在舌尖回味了一遍,笑着道:“咱们小馒头白白胖胖的,可不就像个馒头么。” 钱氏孕期里家里的条件虽然很不好,但原主林慧娘却是从来都没有苛待过嫂子,有了吃的第一个留给嫂子,因此,馒头长得白白胖胖的,一看就像是个有福气的孩子。 ------题外话------ 嗷,求收藏求评论呀嗷嗷嗷!!!
第十六章 洗三 家里第四代添了新丁,家里不论是林老爷子林老太太,还是孙辈年纪最小的林安,都开心得不得了,林老爷子年纪虽然大了些,但身体还很硬朗,他和两个儿子儿媳、孙子孙媳跑了好几趟林慧娘家看望新出生的小馒头。 在林家喜庆如同过年一样的氛围中,小馒头出生三天了。 婴儿出生的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助吉,也就是“洗三”。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祁祥求福图个吉利,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天。 早在稳婆来给钱氏接生完,赵氏便跟稳婆说来了请她来主持洗三仪式,因此今天吃完了饭,稳婆便早早赶到了林家。 因为今天是小侄子的洗三礼,所以林慧娘今天便停了一天工,不过洗三礼在午饭后举行,所以还有时间准备。 吃过了早饭,林家人便都来了,他们按例准备好了挑脐簪子、围盆布、缸炉小米儿、锁头、秤砣、棒槌等物,还给钱氏送了一些鸡蛋、红糖等食品,或是小孩子能用到的衣物作为礼品,而作为小婴儿最最亲近的家人,林慧娘在赵氏的吩咐下准备了炒菜面招待来参加小馒头洗三礼的近亲。 中午坐席时,稳婆被当成上宾款待,坐在了正座上,等吃完了午饭这一顿炒菜面,洗三礼便开始了。 产房外厅正面的八仙桌被当成了香案,供奉上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等十三位神像。香炉里则是盛着林慧娘买来的小米,当香灰插香用。蜡扦上插着一对“小双包”,下边压着黄钱、元宝、千张等全份敬神钱粮。 钱氏床头,供着“炕公炕母”,用三碗油糕作为供品。赵氏的婆婆林老太太先上香叩首,稳婆跟着她拜了三拜,然后,林家本家人将盛有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以及一切礼仪用品都摆在了床上,这时,稳婆将小馒头一抱,洗三便正式开始了。 人群里,林慧娘好奇地看着,她什么也不懂,只能跟着大家照做。 只见本家人依尊卑长幼带头往盆里添了一小勺清水,再放进去一些铜板,这就是“添盆”。来的亲朋好友里也各自添了些礼,每一人添礼,稳婆便在旁边说上一句吉祥话,说得本家的长辈们和来宾们笑得合不拢嘴。 添盆过后,稳婆拿着棒槌往盆里一搅,嘴里说道:“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儿、淘气儿,唏哩呼噜都来啦!” 她说完,开始给小馒头洗澡。 水有些凉,淋到小馒头身上他便开始哭,但这并不是忌讳,而是吉祥。稳婆一边洗,嘴里一边念叨着祝词:“洗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 之后,她把艾叶球儿点着,用生姜片做托,放在小馒头的脑门上,象征性地炙了一炙。 又给小馒头熟透打扮,这时嘴上又念着:“三梳子,两拢子,长大带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准四村” 念完了,她拿着鸡蛋往小馒头脸上滚了滚,同时说道:“鸡蛋滚滚脸,脸似鸡蛋皮儿,柳红似白的,真正是爱人。” 洗罢,她又把小馒头捆好,用一棵大葱在小馒头身上轻轻地拍打了三下,嘴上说着:“一打聪明,二打伶俐。”说完,她让人将葱扔到了屋顶上这是祝愿孩子长大后聪明绝顶。 在林慧娘看来,洗三的程序很是繁琐,而且这里面也有很多是她不理解的,但早先赵氏便跟她说好了,她能做的赵氏都已经跟她讲的明明白白,因此,这会儿林慧娘只是静静地看着,除了眼里多了几分第一次见到的好奇。 这一连串的祝词说下来,听得林慧娘很是佩服稳婆,这么多吉祥话,她是怎么记住的? 最后,林老太太将娘娘码儿、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来,送到院子里焚化,稳婆又用铜筷子夹着“炕公炕母”的神码儿一焚,说道:“炕公、炕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给你;多送男,少送女。”然后,她把灰用红纸一包,压在了席子底下这是让炕公炕母永远守在床头,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之意。 之后,稳婆便向林家人请安道喜,至此,赵氏便从袖子里掏出十来枚铜板给了稳婆,嘴上也道着喜。 洗三礼过后,稳婆便拿着她的收获走了添盆的铜板、当香灰用的小米、鸡蛋、油糕、一些花生、红枣等喜果等等,都是稳婆来主持洗三礼所能带回去的东西。 送走了稳婆,林丽娘还心疼得紧,她说道:“咱们家这么东西,怎么都让她拿走了?可都是些好东西呢,留着还能给嫂嫂补补身体。” 闻言,赵氏便好好地教育了姐妹俩一番。 等终于被放出来,林慧娘只觉得头都要大了。她嘴里嘟囔着:“我结婚还早着呢,跟我说这干嘛。” 她去拿了篮子和铲子,带上林丽娘一起去地里剜米米蒿去了。 看着姐妹俩的身影消失,赵氏无奈地摇摇头。 洗三礼结束后,来参加洗三的人便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惹恼了大半天的院子又恢复了安静,赵氏抱着孩子走到钱氏床边坐下,她说道:“也不是大郎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都还不知道自己当爹了呢。” 提到林仕,钱氏的兴致也低了下来,她沉默了片刻,安慰赵氏道:“娘,仕郎总是会回来的。” “对,他要是敢不回来,老娘就不让他进家门!”赵氏泼辣道。 作为一个寡妇,她要是不泼辣,即使有公婆、叔伯的帮衬,她又怎么能带着一大家子活下来?还供大儿子读书、上京赶考? 说到林仕,赵氏又想到了一件事,“二丫二郎的年纪,也差不多该开蒙了吧?” 闻言,钱氏点了点头。 赵氏抱着孙子,心里已经决定过段时间就让小女儿小儿子认字。 ------题外话------ 本章洗三仪式来源于度娘,解释几个词:1、缸炉:一种点心;2、小双包:祭祀时专用的羊油小红蜡 继续求收藏鸭
第十七章 教二郎认字(捉虫) 林丽娘和林安姐弟俩对他们的未来一无所知。 因为最近家里新添了一个小生命,姐弟俩每天都有相当多的时间用来守在小馒头身边。 虽说小馒头刚出生时是难看了点儿,林丽娘还因为很是嫌弃自己这个新鲜出炉的小侄子,但是等后面几天,小馒头慢慢地褪去了刚出生时的样子,整个小身体都变得白白嫩嫩的,林丽娘再也说不出嫌弃的话来了。 家里添了丁,林慧娘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起来,甚至,小馒头的降生让她打足了鸡血,她要让嫂子钱氏过好月子,要把小侄子喂得白白胖胖,为此,她干起活儿来更用力了。 虽然还是只出一上午的摊,但为了能多赚点钱,在草帽饼和用米米蒿煮的米汤的基础上,她又新添了两样小吃食。 这两样吃食虽说是两样,但要说是一样也是能说的过去的,因为都是林慧娘用米米蒿包的饺子,只不过一种是下锅煮,一种是上锅蒸。 因为包饺子比较费工夫,所以她每天只卖一点的饺子,下锅煮的要便宜一点,两钱五只饺子,蒸饺则是因为他们这儿没有这种吃法,因为新奇的原因,价钱要稍稍高一些,卖一钱一只饺子。 第一天怕卖不出去,她便只包了很少的一部分,结果也许是因为她的手艺还不错的原因,见她这里多了新鲜的吃食,镇子上来往的行人都会买一两个尝一尝。手头宽裕些的,也会买上五只十只的,自己吃一点,剩下的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 见第一天卖得还不错,第二天林慧娘便稍稍增加了一点饺子的数量。 家里有了这项进项,林慧娘又是个舍得花钱的,从赵氏那里得来了钱氏适合吃什么,她便没少在收摊回家的时候带回去条鱼,或者是一只鸡、一块肉,虽然有一部分分给了林康,但这些时间有荤有素地吃着,家里不管是赵氏这些大人,还是林丽娘姐弟俩两个小孩儿,脸上的气色都肉眼可见地好了许多,脸上也多了些肉,看上去总算是有了些健康的样子。 吃得好,钱氏的奶水也充足,小馒头也被喂得白白胖胖的,他平时也很少哭闹,只在尿湿了尿布或是拉了粑粑之后才会哭上几声。 家里的长辈们没少夸小馒头听话省心。 不用时时分心看顾着小馒头,赵氏便分出了时间去田地里干活,闲余时间则是会翻翻林仕的书本,看能不能从中找出适合给两个孩子开蒙的书本来。 赵氏和大林村其他的妇人不同,她不仅支持儿子念书,女儿即使不能上学堂,却也坚持让女儿识字,林慧娘小的时候,是林仕和赵氏母子俩教的。现在轮到了两个小的,林仕不在家里,就只能由林慧娘和赵氏母女俩来了。 赵氏整理了好几天,又询问过林慧娘,终于将适合给两个小的开蒙的东西整理出来了。 这天晚上吃完了饭,赵氏便叫儿女们都叫到了面前。 此刻天还没完全黑透,几人便都在聚在了院子里,赵氏将纸张放在了面前的石磨上,对一双幼儿幼女正色道:“你们姐弟俩也都不小了,家里条件好的,早就被送到了私塾念书。现在家里的条件跟上来了,我便准备先教你们识字,等过段时间,再让二郎去私塾。” 赵氏话音落下,正面对着赵氏的姐弟俩瞬间表情各异。 林安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随后一双眼睛里多了几分跃跃欲试,而比林安年长两岁的林丽娘虽然也同样瞪大了眼,但和林安不同,她却是嫌恶地皱起了眉头。 “娘,二郎识字了,是不是就能像大哥一样去考状元了呀?” 一旁,旁听的林慧娘对林安的话倒是颇有些意外。没想到小家伙人小志不短,还不会识字呢,居然就想着要考状元了。 赵氏跟林安解释道:“考状元不是识字就行的。首先,要熟读诗书,然后参加童试,过了童试,便是秀才,可以参加乡试。若是乡试榜上有名,便有了便可以参加下一次的会试,会试也过了,便可以参加在殿试。殿试第一名,便是状元郎了。“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30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