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朔知道曹禤多少属意他做自己身后的继任者。性情刚直的人并非不能老谋深算,他与齐昭昀交好,当然有自己的目的。虽然不一定他退下去之后齐昭昀就能马上接任,但这也不要紧。他终将会接任的,就连赵朔也知道这一点。 他自己当然也并无异议。齐昭昀天然有这种调度指挥的才具,只让他南征北战反而是暴殄天物。赵朔现在早就说不上不愿意让他掌兵了,只是下定决心,除了西征之外,齐昭昀最好是坐镇朝廷,以他大都督的超然地位,和曹禤共同总揽政务的好。 天子近臣,地位特出,千古以来也就齐昭昀一人而已。这特出有不得已的原因,是权宜之计,但更多的也是因为他完全当得起。 赵朔打定主意不和北戎计较,北戎却因猜到他的国库空虚,而屡加挑衅。 过了八月,北戎骑兵扮做高氏余孽掳掠边关村庄,屠杀民众,淫辱妇女,焚毁房屋,愈演愈烈,一月之内袭击六次。 赵朔忍无可忍,终于不得不做出反应了。
第一百零六章 ,北戎 北戎事发,赵朔原本想的是息事宁人。能成大事者,必然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他所图者多,甚至还想着和亲那一套。他自己的女儿是已经都嫁出去了,但宗女却有很多,近在眼前的就有赵渊的长女——惠昌翁主赵今安。 此事尚未成型,赵渊只是得到消息,还没有经由赵朔正式告知的当口,北戎行事越发大胆。赵渊晓得这时候息事宁人已经不够了,赵朔也不是那么好捏的软柿子,于是入宫慨然请求率军反击,且发誓能够速战速决。 他这是一片爱女之心,也是对先王妃的愧疚之情。 两人夫妻十年,但真正好的日子没有几天。王妃是赵朔故旧之女,但婚后不久娘家与夫家就反目成仇,从此她就过上忧谗畏讥,担惊受怕的日子。赵渊是说过你放心,我绝不会害你,更不会另娶这种话,但也不能在家陪她。 王妃一人主持中馈,抚育子女,上有强势的婆母,下有姬妾与子女,日子委实不好过。 何况她为人子女,父母都死于丈夫之手,着实不是能够排解的痛苦。但处在那个地步,恨也不敢恨,哭也不敢哭,甚至战战兢兢,唯恐自己就是下一个被杀的人。 她心里是很清楚的,自己的婚姻是一场交换,但婚姻之后她父亲反悔,与赵朔反目成仇,是从来没有想过女儿的安危的。 赵朔是什么样的人,当时人自有看法,她不觉得自己能够安然无恙做多长时间的王妃。她唯一的求生机会不在千里之外的丈夫身上,于是转而向婆母乞怜,一连几年都努力求孕求生,一句怨言也不敢有。 生了两女一儿,也过了十年,王妃再也支撑不下去,撒手人寰。临死前拉着长女的手,告诉她什么都不可以信,什么都靠不住,他们只好自己保护自己。 惠昌翁主赵今安,这名字是她母亲起的,什么也不求,只求真能平安。 夫妻到了后来不说是形同陌路,但也不能交心。王妃为了孩子强撑着请求赵渊,好好待她的孩子,看在她多年以来侍奉婆母主持中馈尽心尽力,未曾懈怠的份上。 赵渊是知道女人是很可怜的,他自己的母亲就是,如今妻子也一样。 是时夫妻之间没有情爱的是大多数,但互相支持,日子还是可以过下去,偏偏有些人就是走不到活路上去,并没有生的机会。 从王妃嫁给他那一天起,死不过是时间问题。倘若他的母亲没有回绝赵朔再安排的婚事,倘若赵渊没有极力表现出维护她的决心,或许早在很多年前她就被赐药毒死了。 世上没有很多人的活路。 王妃已经死了,赵渊到现在仍然觉得自己有推脱不掉的责任,就怎么也不肯将女儿推入火坑了。 北戎绝对不会得到任何宗女,公主,和亲。 他入宫求见,赵朔并不许他进殿。赵渊反复请求,此事终于闹大,朝堂上物议纷纷,都在争论这一仗到底该打不该打。赵朔恼火这个不识相的侄子恼火得厉害,果真见也不见他,每一回都挡在宫门外。 赵渊晓得他要动之以情说通这个叔父是不可能的,于是转头去求母亲。不求别的,只求她别反对自己。 女儿是赵渊亲生的,孙女当然也是王太后亲生的。她是有见识的女人,明白这事最终落在哪里。这一仗远比北伐难打,不仅北戎这些年兵强马壮,且关外地势不同,往北追击受天时地利限制,骑兵在草原上撒开了,就太难速战速决。 何况大军要北上,粮草辎重钱财,从哪里来? 她长叹一口气,望着坐在窗下的孙女。 这事其实可以与赵今安无关,毕竟她不是唯一未婚的宗女,只是身份最贵的那个。即便挑不出来一个合适的女孩,还可以挑选宫人。 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赵渊不能在这件事上低头。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也不能让赵今安去。如果他不求着要打这一仗,或许赵今安就不得不去了呢?赵朔的性情人人都知道的,即使皇后为已经出家的荣寿公主求情,也并没有抱着一定能成的信念,何况赵渊。 他只是做不到坐视这种事发生。他答应过的,一定得完成。 这件事一旦闹大,或许还有转圜的机会,所以赵渊如今即使已经姿态鲜明,不必再大声嚷嚷,也一定希望物议难以平息。 而赵朔一定会先把他按下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来找王太后。赵渊事母至孝,王太后说的话会更容易让他动摇。倘若赵朔真的提了要求,赵渊最大的希望就是母亲不要真的来劝阻自己。 他来求王太后,王太后也只是叹息不语。 她不是那种深明大义的女人,能令儿子为国捐躯眼也不眨一下,或者为了所谓家国大义就叫年纪还小的孙女远嫁和亲。她一生所求,其实不过是保全家人。王妃堪称惊惧多年,心力耗尽而死,她已经十分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多加宽解,现在更没法拒绝赵渊的请求。 但赵朔也不是那么好拒绝的,他没当上的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养成如今这个性情,现在也绝无可能突然温情脉脉起来。王太后其实是很清楚的,倘使赵朔有能够和亲的公主,他是绝不可能心软的。 王太后只好下定决心什么也不答应,等着内宫传召。 未几,顾寰也上表请求给自己数千骑兵,前去阻击北戎人。那篇表章洋洋洒洒,写的花团锦簇,一堆铿锵有力的漂亮话,显然不是出自他手,是幕僚代笔。不过心意是很坚决的,也瞬间成了赵渊最大的后援之一。 这些年来赵朔自己是知道自己的苦楚,谨慎怀柔最大的原因就是确实没有钱。国家如今百废待兴,前几年从没有少了打仗,现在好不容易才停下,巫国也挺好,北方失地也已经克复,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还要打仗简直就是疯了。 但其他人并不这样看。 是顾寰和赵渊两人打过的胜仗太多了,虽然少不了被人攻讦他们嗜杀成性,好战不顾民生,但毕竟没有人相信他们会输。舆论纷纷扰扰,总归没有一个人怀疑这场仗的输赢。 赵朔头疼得厉害,甚至都不知道向谁发火。 倒不是没有人和他持一个意见,认为打仗会拖垮国库。这个人就是曹禤,但偏偏曹禤性格刚烈,北戎三番四次挑衅,已经到了他能忍耐的极点,况且他的说法也是理直气壮的。 不是真打,就骑兵冲锋突袭,打上几场,把北戎人赶出去,扎紧篱笆,也不是不行。 他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认为和亲毕竟是不牢靠的,何况后世名声难听,趁着巫国还算安稳,动作不多,不如给北戎两下厉害的,以免将来西线作战的时候北戎又来惹麻烦。 奈何赵朔一时间谁也听不进去,曹禤该说的话都说了,也就退回去继续以不变应万变,并不多说了。 争执过了没有多久,北戎的挑衅变成了惨案。 他们攻破了一个县,将县令崔宁抓起来剜目剔骨,百般折磨后杀了。 崔宁是金门殿里出去的人里面名声最响的一个。他在金门殿的时候,和齐昭昀不投脾气,经常言语之间多加品评。齐昭昀对外一向有雅量,并不与他争执。但无论如何崔宁的名声靠着清谈出去了,后来任职的时候他倒没有留在朝内,而是自请到刚刚克复的北方去,哪怕做个县令,慢慢来。 他有经世致用的心,又愿意吃苦受累,赵朔当然十分欣悦的准了。 没有几个月,他被北戎人杀了。 要说北戎人杀他,未必是一种处心积虑的羞辱,而是以此为乐。他们固然知道此举会招致朝廷的报复,但却并不以为朝廷能做出什么真正的反击——赵朔始终命令防军收缩阵线,不与他们交战,守城为上。 为的是争论出一个结果。 然而崔宁死了的消息传进新都来,齐昭昀坐不住了,上疏针对如何与北戎作战,洋洋万言都塞到了赵朔的案头。 群情激愤不必提,连赵朔也觉得自己忍不了了。他节衣缩食与人为善,为的可不是被人骑在头上为所欲为,而是为了将来的胜算更大。但现在看来,不打北戎是不行的了。 于是选择命顾寰出征。 他没有真任命,自然有赵渊先前激烈反对和亲一事的原因。叔侄二人感情不如从前,但也是为了把这件事处理成国事,而非家事。 当时不愿意打仗不是为了赵渊要打,现在要打当然也不能是因为赵渊争赢了。 赵朔还有一层考虑,顾寰是以骑兵冲杀成名,他在不同地形之中指挥得宜,作风细心大胆,又没犯过贪功冒进的毛病,让他去是最好的。 赵渊如今毕竟心存怨气,倘使叫他去了,和北戎人兵戎相见,生死关头,未必能够听从朝中指挥。 倘使最后仍旧要议和,那就最好还是不要打得太伤筋动骨。 于是是年顾寰再次出关,迎击北戎。
第一百零七章 ,春分之际 临行前,顾寰到齐昭昀府中辞行,被留了一夜。 是时金风飒飒,两人夜卧静听风声,顾寰说:“我此去或许要滞留许久。过上几个月天气转冷,我就得据关而守,巩固防线,不能出击。等到来年打退打散了他们,恐怕还不一定回来。我只有一件事托付给你,就是长姐,她在宫中并无支持,虽然陛下宠爱,我本来应该放心……但近来总是心事重重,有很不妙的预感。我所亲近的人,除了你就是她了,我想,你是一定能照顾好自己的,所以把她托付给你。” 齐昭昀不语。 顾寰躺在他身边,和他十指交缠,顿了片刻,只听鬓发摩挲,小将军转过身来,眷恋的投进他怀里,低声说:“我也把你托付给你了,照顾好我的情人,不要生病,也不要伤心寂寞,倘若想我,就寄信给我。”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13 首页 上一页 83 84 85 86 87 8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