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加上家里的余粮,应该足够他们两个吃一年的。 幸好今日收的山货不多,带下山的银钱没怎么花,走时又找何守义借了点儿,倒是顺利把账结清。 林林总总加起来好几百斤的东西,大花独自驮回家有些困难。他们只好在城门口雇了个人帮忙,声称深山里好些朋友兄弟拜托顺便捎回去的,也没引起怀疑。 何天明和他们买的东西大差不差。何家虽然人口多,但余粮也多,还种有十几亩地,其实比他们还宽裕些。而且水牛力气大,完全驮得动,也用不着再请人。 一路顺畅地回到河源村,何家人主动帮着把东西一一送上山。 粮食于老百姓来说,都是贵重东西,也不敢往山洞放。便堆在堂屋或灶房,用石块和木板垫起来,免得挨着地面受潮气。这些屋子能够上锁,轻易不会丢。 在家魂不守舍地待了两天,俩人带着未能交付的山货再次去了趟镇上。 街道上来往的行人和车马少了些许,但出入粮行的客人明显增多,都是一车一车往外拉。 已有个别商户嗅到味儿,挂出涨价的牌子。不过暂且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只增加两文三文的。对富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像他们这样的平民就有些肉疼了。 耳听几个大叔同粮行老板讨价还价,俩人不禁庆幸买得早。 他们先到方宅门口晃悠一下,果不其然,方璟和崔牧川都不在,其他人得了命令暂不接收山货。俩人并未纠缠,驾着车离开,去往集市。 可惜大伙儿忙着屯粮,愿意花钱买山货的人却是少了。他们摆了几个时辰的摊,又走街串巷,挨过许多骂,也只卖出一半不到。 剩下的东西算起来值好几钱银子,这下全砸在手里。 齐山见谢知云闷闷不乐,宽慰道:“不打紧,干货经放,以后说不定可以再卖。旁的留下自己吃,也省得花钱买。” 顿了顿,他又沉声说:“只要平安就好。” 谢知云自是明白这个理儿,不想叫人担心,抬眼定定看着他,露出笑来。 “嗯,你说的是,平安就好。”
第39章 镇上开始出现前来避难的流民, 佩刀的官差也多起来,整日在四处巡逻。但凡出现丁点摩擦、争吵,他们便会及时赶到制止。 再往后, 无论是谁进城, 都需要出示户籍和路引。 再迟钝的人也意识到情况不对, 一时间人心惶惶的。 值得高兴的是, 再没下过那样的大雪。惯常只是飘些细盐一样的雪籽, 下上一夜半天的就停了。虽还是冷,却不至于受灾。 收不了山货,去镇上也没那么勤, 一时又闲下来。 齐山终于将新木床做好, 他没买木材,用最普通的松木。不过知道谢知云爱讲究, 打的是四柱架子床, 在围子和顶上都雕了些花纹,又刷了层桐油。在外晾上好几天, 才搬进屋。 至于那张大竹床, 则放进隔壁卧房, 往后总能用得上。 一开始做的两张单人竹床,挑出一张重新送回山洞,夏天躺在上面打个盹儿也挺好。另一张被齐山拆开,改做两把椅子。 架子床比竹床稳固得多, 尤其是做那档子事儿时,不怎么嘎吱嘎吱响, 再不必担心床给弄散架了。而且床顶还可以蒙帷幔,热天里能挡挡蚊虫。 总之,俩人都挺满意的。 一高兴, 就又折腾到后半夜才睡下。 第二天,谢知云不出意料地起晚了。 太阳很好,二黑正趴在院子里晒太阳,两只前爪还捧了根嗦得光溜溜的兔腿骨,磨牙似地啃咬。听到开门声,立马跑上来,围着谢知云打转。 谢知云伸手在它头上摸一把,抬眼看向从菜地回来的人,“拔这么多萝卜做什么?” 齐山将满满一筐带泥的大萝卜放到地上,跺脚赶跑凑到跟前嗅闻的二黑,笑道:“这段时间天气好,我想着也晒些萝卜干,炖肉又是个滋味。” “那行,我洗完脸再给你帮忙。” “不急,你先吃饭,都在锅里温着。”齐山蹲下身,拿起一颗萝卜,掐掉顶端绿油油的叶子,放到一旁。 谢知云前脚刚迈过门槛,闻言回头问道:“你吃了?” “嗯,吃过才下地的。” 谢知云不再多话,快速盥洗完,就掀开锅盖,从锅里拿出一碗南瓜粥,和几个萝卜丝饼。 灶洞中的火未完全熄灭,水还在腾腾冒气,蒸得饭食也热乎乎的。 就他一个人,懒得端来端去,直接往灶门口一坐,便开始吃饭。完事儿就着热水,将碗筷、锅灶擦洗干净,就拿上菜刀和砧板,去院子里帮忙切萝卜片。 冬日里太阳没那么烈,晒东西不易干,因此萝卜片切得比较薄,将几个大竹匾都给铺满。照样送到屋顶上搁着,高处晒得时间更长。像今儿这样的大太阳,晾一天就不担心发霉烂掉。 齐山将最后一匾萝卜片放好,顺着梯子下地,顺手拿起靠在墙边的扫帚,清理散乱到四处的萝卜皮。 谢知云则把萝卜缨子拾进筐,按了又按,还差点儿没装下。 “竟这么多,看着还挺嫩的,都剁了喂鸡么?” 齐山:“要不择些出来,压点儿酸菜?管得时间挺长,不怕它蔫了坏了。” 谢知云似懂非懂地点头,“你说怎么弄?” “你把嫩叶子挑出来洗洗干净,再烧锅水备着,”萝卜皮已拢成堆,齐山找来剁草的刀,三两下砍得细碎,“等我这儿忙完再来烫。” 压酸菜比谢知云想像中容易。——洗净沥干水份的嫩萝卜缨一层层码进木桶,滚烫的热水均匀淋上去,直至完全淹没。 接着,齐山找来一个大盘子扣上去,又用石块压紧。 谢知云见齐山收回手,戳戳石头,满脸好奇:“这样就行了?” “嗯,过个四五天应该就可以吃了,”齐山瞧得好笑,“若觉着好,往后再做,白菜和野菜也能泡呢。” 萝卜片晒了一天,边缘已微微卷曲。 夜里湿气重,放在外面怕受潮。等太阳下山,齐山就连竹匾端下来,挨个翻面后,搁在火塘屋里晾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腊月中旬。 方璟等人南下未归,镇上盘查依然严密,但日子依然要继续,年还是要过的。 或许是为了祈求平安,也或许是想冲淡恐慌,河源村竟比去岁还热闹些。早早地就有人家宰猪、打糍粑、熬糖,成天都能听见孩童们欢呼“又要过年了”。 他们没有大人的烦劳,只晓得过年有平日舍不得买的吃食,还不用总是挨骂挨揍。因此是发自内心的欢喜,花一样的笑脸叫旁人看了也觉着高兴。 这一年里,谢知云很少回忆谢府的人和事儿。临近年关,看着家家团圆,一想到有齐山陪伴左右,也不觉伤感。 他便没提回云水镇的话,齐山倒是主动问起,也被他拒绝。 既已决心脱离谢府,就不该沉溺过去,陷他和齐山于危险之中。 如此一来,备年货的时间就充足了。 俩人吸取教训,提前和何守义打了招呼,让杀猪的时候留些肉给他们。 如今在村里的朋友多起来,肉菜也不能少。除开板油、肋排、肥瘦相间的肉,他们还买了只猪蹄,和半个猪头。 何守义报出的价钱比外面肉摊便宜了一到两文,所有东西加起来也不到半两银子,很值当了。 拎回家当天,两人就将肉一块块抹盐腌上,分了几个盆装着。 放置三天三夜后,齐山记着何守义等人的嘱咐,起床后特意看了看。发现表皮的盐粒已经化干净,盆中也积了许多血水。 便跟谢知云说:“应该腌得差不多了,等会儿就给挂起来。” “要不就现在吧,趁还没生火,不熏烟。” “行,那你等着,”齐山一想也是,直接往往走,“我去搬梯子来。” 他动作挺快,不一会儿就扛着木梯回来,手里还握了把小指粗的新鲜短木棍。 建造火塘屋时就听从师傅的建议,铺了楼板,留出四四方方的楼口,方便爬上去。 齐山将木梯搭在楼口位置,递出短木棍,又寻来灶台上的火折子交给谢知云,说:“等会儿我把从棕叶结从缝里穿上来,你就塞根木棍进去卡住。” “晓得了。”谢知云应了声,抓住木棍和火折子开始往上爬。 齐山在下稳住梯子,看他越来越上,又不放心地喊:“上面矮,你别站直身子,当心撞到头。” “嗯。” 谢知云手脚并用,扒住楼口的木板,小心翼翼挪过去,半蹲着身子往前走一步后,拿出火折子吹燃。 借着火星,勉强看清楼上的情形。楼板熏了许久,早变得黑乎乎。 他也顾不得脏,皱着脸招呼齐山:“好了,你准备递吧。” 齐山舒口气,松开扶住梯子的手,转身提起一块肉,踩上椅子,抬手将拴好的棕叶结从缝隙里塞进去,并提醒道:“从里往外数第二个空,看见了没?” 谢知云举着火折子凑近了瞧,果然看见一截冒出的绳环,连忙抽出一根木棍穿进去,横着卡在两块楼板之中。 “好了,你可以松手了!” 两人配合着,不一会儿就将所有肉和骨头都挂好,一块块悬垂在火塘上方。 两人去外面洗完手,回到火塘屋升起火,眼看白烟丝丝缕缕飘上去,缠绕在肉块之间,不由露出笑来。 齐山:“吃完饭我去砍些柏树枝回来,听何叔他们说,这东西熏肉好,自带香气。” 谢知云没做过这些,当然不会有意见,应了声好,又说:“明年若局势好转,我们也捉只猪仔回来养,不说卖钱,够自己吃就行。” 齐山也有这个打算,左右他们没什么耕地,时间和精力充足,多养些禽畜也不坏。不过猪不比鸡鸭,吃的可不少。 齐山到底在乡村长大,考虑得比较全:“我想着再就近买几分荒地,种些番薯、南瓜什么的,这几样好打理,自个儿吃、喂猪都可以。” 谢知云一听又有些慌:“忙得过来不?” “有什么忙不过来的,木匠生意不可能天天有,养蜜蜂也用不着总盯着,种地的时间还是有的。” 他说得笃定,谢知云也就定下心来。 “那就这么着,还是养一头猪,还有那么多泔水呢,总不至于叫它饿肚子。” 虽还不清楚来年是什么光景,战事会不会继续蔓延。但两人这么商量几句,心中又有了美好的盼头,好似已经看见宰年猪的热闹场景,也无暇顾及那些糟心事儿。 说笑着洗刷干净腌肉糟蹋的器具,又煮了早饭填饱肚子。 齐山便抗上梯子,带着柴刀,同谢知云一起去寻柏树枝。 在山上不知跑了多少回,这点儿印象还是有的。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63 首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