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梗双手接过缣帛,恭敬的道:“多谢夫人指示!” 众人陆续走出大帐,白起夫妇回到自己的营帐里。 白起搂住婷婷,大手轻轻抚摩婷婷瘦弱的肩背、柔软的纤腰。 婷婷沉默着,眼圈儿胀得红红的,吹弹可破的雪白腮颊上,有一颗细小的泪珠,嘒嘒微烁。 赵军大营,晋阳使者飞马来报,称偏师已经出动。 赵军主帅赵括也已和下属们布置完军务。赵括将亲自率三十五万精锐大军渡过丹水、与秦军决战,贾亶、朱呈、季攸三名义弟同行。其时贾亶、朱呈、季攸三人已因军功晋升为裨将。华阳君冯亭领五万兵留守于百里石长城以东的大营。百里石长城以西至丹水东岸另分布有五万兵,由都尉郑臧总领,既作为日常防御,亦是前线大军与大营之间的接应,传送粮草与军情。 这天清晨,赵括刚用完早膳,忽有斥候奔进大帐中报道:“王龁率军向长平关急杀而来!” 冯亭、贾亶、朱呈、季攸俱是吃了一惊,朱呈喝道:“王龁怎还敢来寻衅!” 赵括思索须臾,道:“百里石长城共有故关、堡头隘、长平关三个关隘,从前秦军来犯,总是攻打最南边的故关,这回却改为攻打最北边的长平关,王龁大约是以为我军把重兵设在了南边,北边疏于防范,故有此投机之举。” 季攸冷笑道:“王龁自作聪明也!” 赵括长身而起,浩气凛然的道:“既然王龁已先行杀来,我军现下就出击!扬我军威,剿灭秦贼!” 贾亶、朱呈、季攸一齐精神抖擞的站起来,高声道:“出击!扬我军威,剿灭秦贼!” 于是赵括向冯亭交代了相关事宜,之后披坚执锐、跨上白马,带领三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出长平关。 两支军队在长平关外相遇,激战了约一个时辰,双方军官兵卒虽都英勇,但毕竟赵军人多势众,秦军处在下风。王龁目测兵卒伤亡已近一成,便下令军队往长平官道撤退。 秦军一退,赵军当然奋起直追。 赵括也好,其他赵军将士也罢,所有人皆期盼着尽快取得这场持久战役的胜利、班师回朝,而擒杀秦军主帅王龁,似乎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便捷的途径。当日赵括第一次与王龁交锋,王龁及时撤回至丹水西岸,赵括因部署尚未完善,不宜长驱追杀,故没能速战速决,是为遗憾。这一回,赵军有了周详的作战部署,赵括下定决心,务须击败王龁、逐退秦军,以免战事再持续不休、将最强大的敌人招来阵前! 然而赵军的人数太多,行伍中又有大半步卒,是以整体的追击速度不可能十分迅快。赵括只能先后派出几支小兵团急袭,一则是阻扰王龁撤退,二则是试图打散秦军的阵容、便于擒杀王龁。但秦军且退且战、应对得法,并未让赵军获得大利。 正午,赵军追至长平官道。 这条官道虽不算狭窄,却也容不得军队摆开大阵畅行。赵军遂收缩队形,左右两路士卒依序并入中间部队。各级军官调度、兵卒执行命令可谓神速,只是这么“收缩”之后,赵军的队伍变得更长了,进军速度又减慢了一些。 赵括仍旧派遣兵团向秦军施袭,秦军仍旧有条不紊的应战,不知不觉,又过去了数个时辰。 朱呈自前方回来汇报,说的依然是杀死多少敌兵、敌军阵脚不乱、王龁继续西撤。 赵括英俊的脸庞上泛着淡淡的愁容,道:“我还盘算着能在丹水东了结了王龁,现下看来却是要事与愿违了。” 一旁的贾亶笑着劝慰道:“大哥,我们本就要去丹水西边打一场大战的,杀王龁乃是迟早之事,无需急于一时。” 赵括叹道:“倘使王龁毕命于此,我们之后在丹水西的战斗定将容易许多。” 季攸逗笑道:“或许是老天爷可怜王龁,所以姑且让他这秦军主帅多威风两天!” 朱呈道:“即使王龁回到丹水西领导秦贼大军,我们也不用怵的。自大哥挂帅以来,秦贼两战皆负,王龁根本不是大哥的对手,秦贼也不再是我军的对手!” 赵括道:“秦军善战,绝非孱弱师旅,我等万勿小觑之。”说着不由得笑了一声,面带惭色的道:“唉,我既明白这一道理,为何偏又这般急于求成呢?我一心想着要在丹水东击杀王龁,岂不也是小觑了王龁与秦军?” 朱呈、贾亶、季攸都笑道:“大哥放宽心!王龁死期、秦贼溃期,皆不远矣!” 赵括微笑不语。 黄昏,王龁率领的秦军渡过丹水,回到西岸。 隔不多时,赵军也走出了官道、接近丹水,军队很快由收缩的窄阵复原为宽阵,在岸滩密密层层的整齐铺展,一眼望不到边际。 赵括、朱呈两人策马驰上一处山坡,举目眺望丹水对岸的秦军阵地。只见王龁所率的军团在前方远处停住,百面黑色旌旗沐浴着夕阳余辉、猎猎飘扬,宛若翻滚的乌云。赵括遂下令,全军预备渡水。 便在这时候,一名探马上坡来禀报:“马服君,有八个自称是长平山民的人请求一见。” 朱呈狐疑的撇了撇嘴,道:“长平战事已历经两年,这里的居民早就死的死、逃的逃了,这会子怎突然冒出八个山民来了?忒也古怪!” 赵括对那探马道:“带他们过来。” 朱呈慌道:“大哥,这八个山民来历可疑,兴许是秦贼派来的刺客,企图对大哥不利!大哥勿要接见他们!” 赵括泰然而笑:“凭我的武艺,八个刺客其奈我何?” 探马把八人领到赵括马前。那八人皆是瘦骨嶙峋的中年男子,穿着破旧单衣、赤着脚,脸上、身上满是汗渍尘垢。 赵括生性善良,一瞧这八人形容凄苦,心下顿生怜悯之意,吩咐探马道:“从我的口粮中取一斗粟子赠给他们。” 那八人立即跪倒磕头,其中一人道:“将军!小的们特意来此见您,不是为了乞讨食物!小的们是来提醒将军,勿渡丹水!” 赵括耳闻此言,一瞬竟是愣住了。 八个乞丐一般的贫民,陡然来到军中、反对主帅的计划,这着实令赵括震惊。 朱呈又好气又好笑,大声喝问道:“你们几个算什么人物?居然敢指导赵军主帅如何打仗?” 那山民道:“小的们只是山野猎户,自知浅薄,不敢指导将军!但小的们少年时当过兵,所属的军队打过败仗,因而小的们知道败阵溃逃的军队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小的们见到秦军败退,他们的阵型齐整如常,绝不是丢盔弃甲的逃兵情状!是故小的们猜测秦军这是佯败,他们必在丹水西岸设下了陷阱,要加害你们赵军啊!将军切莫中计!” 赵括听完这番话,神思已然宁定,微微一笑道:“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你们当年投效的军队是哪一国的?” 八人答道:“小的们是韩国人,当年在韩军中效力。” 赵括点头道:“这就是了,韩军溃败,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属寻常事也。然秦军不同,秦军乃能征惯战的虎狼之师,军纪极严,纵然败阵撤军,也会遵循秩序、维持阵型,以确保军心与战力不致骤然消散。我曾在阏与和金门镇两次击退秦军,亲眼见识过他们撤退的情景,便是如此严整。若他们也像韩军一样丢盔弃甲、仓皇逃散,那就不是秦军了。你们仅凭这一个所谓的异状,就认定秦军有诈,未免过于武断。你们还有其他凭据吗?如果没了,那便不能使我信服。” 八人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片晌过去,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朱呈不耐烦的冲八人甩手道:“你们赶紧拿着粟子走吧!区区小卒,怎懂兵略,休再妄言!” 这八人自无才华与赵括研讨兵略,却又很不甘心,便一齐磕头谏阻道:“恳请将军珍惜士卒性命,勿渡丹水,勿中敌计!” 赵括温和的眼神中蓦然透出凛冽凶锐的光芒,厉声道:“大敌当前,兵事艰辛,我当然深知个中凶险,但大丈夫为国征战,又岂能贪生怕死、知险而退!”顿了一顿,表情愈加冷峻几分,道:“我军军纪,行伍中不可有畏敌怯战之言论,违者杀无赦。你们不是我军士卒,我且不予追究,现令你们速速离开!倘若你们执意在此胡言乱语、扰乱军心,莫怪我以军法裁处!” 谁料那八人坚毅异常,依旧苦苦央求赵括,哭哭嚷嚷动静甚大。 赵括十六岁成名,那年在麦丘助父亲赵奢夺城,原是利用了“人心”,他一贯非常了解“人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此时此刻,八名山民喋喋不休的唠叨“勿渡丹水、勿中敌计”,这言论一旦在兵队中蔓延开来,势必动摇军心、减损将士的勇气与斗志,那情形当真不堪设想!
赵括虽非凶残冷酷之人,但顾及军队气象、顾及战局,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下令将八名山民依军法处治。 暮云四合,赵军三十五万兵马开始渡丹水。 王龁立时派信使回大营,将敌情禀告武安君白起。 白起向司马梗道:“启行。” 司马梗即率二万五千骑兵,往长平北进发。
第180章 第一百八十章,攻关 赵军全部渡水完毕,复与王龁所率的秦军相战。秦军兵少力薄,不敌,又往西退去。 这时已是深夜,赵军虽燃起火把,赵括目力虽佳,却到底不能像白天那般看清广阔战场的详细地貌。赵括是谨慎之人,此刻既已踏足敌军阵地,自当万事警惕。他恐防秦军在前方设伏,遂未再穷追猛打,只派了几名斥候潜行过去刺探情状,大军留在原地。 这个地方正是长平镇。 长平镇本是一处毗邻丹水的军事据点,故四周筑有壁垒。这些壁垒虽经年失修、不够巍峨坚固,却也可权作防御之用。 赵括令全军扎寨、火头营埋锅造饭,不多时,将士们已吃上热腾腾的饭食。是晚,赵军便在长平镇歇宿。 次日辰时,斥候们回到军中,向赵括汇报道:“启禀马服君,王龁与秦军退到黄土关了。” 贾亶、朱呈、季攸笑道:“秦贼自知战力不及我军,这么快就退缩防御了!” 赵括道:“我且去黄土关瞧瞧。”遂与贾亶带了一小队轻骑出营。 丹水西岸,地形以山坡冈陵为主,空旷平坦的原野少于东岸。众骑西行一个时辰,靠近黄土岭。 只见晴朗阳光照耀下,横贯两脉山岭、绵延百里的秦长垒,毫无隐蔽的呈现于天地之间,浑似一条傲岸的巨龙,尽情向观者展示它雄伟磅礴的身姿。 贾亶翘首眺望秦长垒,心下甚是震撼,口中叹道:“秦贼修筑的长垒,不输于我们赵军的百里石长城啊!”但他旋即想到了一件事情,继而冷笑道:“呿,秦贼这道长垒,有一半是我们前年筑造的西垒壁!全怪廉颇老匹夫兵略拙劣,害得我军连连败退,我军辛苦建造的壁垒,如今却被秦贼占为己用,而且还是用来对付我军,真是天大的讽刺!”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64 首页 上一页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