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虎本以为风凝会如同商容他们所猜测的那样,真的将这件事情揽下来,诬陷姜王后,以削弱他们这一边的势力。 却发现,风凝也并不全是商容他们所说的那样。 风凝自然看到了黄飞虎的异常举动。但是她现在一点追究的心思都没有。因为风凝现在的重点都放在了其他方向上—— 她知道,纣王说的去安抚苏妲己并不是真正的安抚,而是告诉她,应该将姜王后审问到什么程度,让她承认什么东西。 而风凝。她也有重要的事情。 她要在纣王反应过来之前,找到殷郊和殷洪,看着他们,不要让他们去找姜王后。 风凝忽然想起来了,昨日风雨夜里,在燕山时候,元初小仙长所说的那句话—— “阿凝,你仔细想想,想想原著,那些神仙都最怕什么?最忌惮什么?” 不说元初是怎么知道“原著”的。 风凝不记得原著之中,神仙都怕些什么。 但是,忽然想起来:在原著之中,纣王冒犯了女娲之后,女娲娘娘其实没有想过隐忍,而是想着当时的事情当时报来着。 所以,在知道纣王在她的庙宇里面题艳诗之后,当场带了自己座下童子,准备直接结果了纣王。 却没有想到,刚刚到了朝歌,就见到殷郊和殷洪两个人在参见纣王,两人头上紫朱王气,直冲天际!! 也正是这王气,让女娲知道,纣王暂时还动不得,需得暂时回撤。 神仙怕什么风凝不知道。 但是连女娲娘娘都要避讳的,便是王气。 王气怎么修炼,日后若她得到了商汤之后,会不会也有自己的王气,这些都是之后才要考虑的事情。 而现在,风凝知道的是。 在原著里面,知道姜王后死了之后,殷郊殷洪一气之下杀了那刺客,在去找纣王理论的过程中,被纣王以为是两个不孝子要刺杀他,所以准备连这两个继承人都杀了。 殷郊殷洪得人相助,本来都已经跑掉了,又被纣王派去的兵士给抓了回来,送上断头台的时候,忽然得仙人所救。
从此,他们不再是商汤的太子和王子。 而成了修道者的徒弟。 身上自然就没有王气了。 风凝来不及管王气怎么修炼。 现在更重要的是,先把那俩熊孩子的王气保住。 * 在风凝前往太子宫中的同时,苏妲己也出发了。 她手中抱着一只狐狸,向西宫黄贵妃处而去。 她轻轻在狐狸耳边道:“这时候就用到你了。你魅惑住她,让她承认,一切是东伯侯指使的。但是要千万注意她的动向,她不能死!” “若我们受伤沾了几分血腥,那成神之路就沉底泡汤了。”她恶狠狠提醒道:“知道了吗?” 她怀中的狐狸,因为长久没有吃生人,蔫哒哒的,半死不活的样子。听到她的问话,也只好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要急,后面女主就崛起了。 什么时候才能再片一大片下来,被费仲给捡起来,送给女主当男宠was
第18章 姜王后“为人子,为人母” 黄贵妃的西宫之内。 姜王后作为一国之后,尽管被怀疑和刺杀事件有关,但仍很好地保留了身为皇后的威仪和尊严。 黄贵妃也不愧是将门虎女,坐在宝座之上时不怒自威。但这威严却不是对着被审问的姜王后,而是对着刺客:“你怎么随意无赖人?莫非你说了谁就是谁不成?” 她的话音刚刚落地,一道慵懒的声音便响起了。 是苏妲己。 “那是因为贵妃娘娘上来就默认和此事和王后无关。连刺客本人的指正都不算证据的话,还有什么是证据?”苏妲己的脚尖挑了挑刺客的下巴:“说,到底是谁指使的你?” “苏娘娘。”刺客哀嚎道:“您就是再让小人说上一万遍,也是王后指使的小人啊!” 姜王后气愤至极! 她身为贵女,小时候便见过无数的手段。但自小她就是侯府中的女公子,等到嫁给纣王之后,更是高高在上的皇后。加上手上使唤的人多,纵然会涉及权谋,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有被坑到的一天。 但是,到了这一天,偏偏就是她无可辩解的时候。 姜王后比谁都看得清,这区区刺客的指正,若是没有其他证据加以佐证,根本无法定她的罪。可是,如今并不是按照常理来定罪的时候——找哪种人不好,偏偏找一个东伯侯领地的人…… 足见纣王已经再次动了心思了。 纣王已经铁了心陷害东伯侯,她再喊冤有什么用? 姜王后已经和这刺客对峙完了,但是无论她如何逼问,那刺客总是一口咬定行刺是她指使。 好在这件事情目前仅仅在她的头上。姜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把这件事情蔓延到自己的父亲身上—— 纣王的目的性很强,而她,若是不想让这件事情蔓延到父亲身上,貌似只有一种方法,让这件事情到她这里就停止—— * “你是说,不如让诸侯的公子都来朝歌学习?”纣王一下子来了兴致:“哦?学什么?” 风凝在将两位王子接到府邸之中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又回到了王宫。 她是不想掺合姜王后的事情。但是她有另一件事情迫不及待要做…… 若是看过《封神》的人,都知道,此次行刺事件,造成最严重的影响,并不是姜王后身死,两位继承人远走。 而是,纣王在姜王后死之后,一鼓作气,直接将四大诸侯招到朝歌,杀死了其中三个人。 于是,两大诸侯国皆反…… 若说前面纣王所做的事情还符合一个帝王做事的逻辑的话,将诸侯都招至朝歌,并且把他们杀死,就是他一个典型的昏招了。 要知道,北方作乱,太师闻仲尚且没有回朝歌。纣王就一下子惹上两个诸侯国,就是再急功近利,也不是这样做的。 这个昏招对他本人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却直接导致了后面商汤的覆灭。 风凝此来王宫,便是想要让纣王改变一点点的想法。 对,只是一点点而已。 既然,纣王已经以“被刺”为由诬陷姜王后了,那么他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将这个锅扣在东伯侯身上的。 若是姜王后没有死,而且按照纣王所预想的一样,将这口锅盖在了她的老父亲头上,那么纣王就可以各个击破,先以行刺为名,将东伯侯姜桓楚召唤到朝歌来,然后削弱对方的领地,关押东伯侯……挤压东伯侯儿子姜文焕的权利,派亲近大臣接管东伯侯的领土…… 这是基于姜王后不死,纣王不贪功冒进的情况之下,最稳扎稳打的方法。 一旦姜王后在此次审问之中,和原著一样的结局的话。 姜王后以死以证清白,这事情不再那么容易扣在姜王后的头上,纣王轻则此次谋划全废,重则气急败坏,心中多疑,再召诸侯入宫,重走《封神》老路,商汤四面楚歌。 风凝自然是不愿意的。 但是,纣王这个人太聪明。聪明固然是优点,但是聪明也并不全然是好处,比如聪明的纣王,他就有点急功近利,有一点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的人,总是不喜欢别人驳斥他的规划的,所以他才对那些老臣的不客气耿耿于怀,才想要快点将权利都收回自己的手中。 所以,风凝,即使是劝纣王,也要学会技巧。 比如:好嘛,你可以对付四方诸侯,但是我们可以先对付他们的儿子。 牵制他们,让他们投鼠忌器。 教化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 就这,风凝还担心纣王又一次走了死胡同,不愿意听她的话。 好在,纣王对这件事情十分感兴趣。 听了风凝的建议之后,奏乐也不听了,舞蹈也不看了,难得端正了姿势,听风凝的下文。 “当然是学习怎么更好地拥护商汤,学习什么叫做君臣,什么叫做臣子之道。” 臣子之道,自然就是臣子该做什么了。 “尤其是今日行刺知识。”风凝继续说:“若是天下人都知道为臣子,为臣民的本分,这件事情便不会发生了。臣本想着专门办学,从诸侯公子教起,再传至万民。” “公子们一年学不会,学两年,两年学不会,学十年。” ”学会了之后,便传至诸侯国,传至百姓,久而久之,自然天下归心。” “况且,诸侯蠢蠢欲动时候,想想待在朝歌的公子们,自然也会冷静一点。” 风凝知道,最为吸引纣王的,绝对不是所谓的“教化”和所谓的“学校”,更不是所谓的“天下归心”。 至少,在纣王的眼里,目前最终要的根本不是什么“人心”,而是怎样尽量压制四大诸侯的势力,怎样从丞相他们的手中拿回自己的权利。 但是,风凝提出的设想还是吸引了他。 吸引在风凝的最后一句话上。 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个朝代,王和诸侯的关系都是此消彼长,若是王时刻强势还好,但凡是那天有了点点疲态,诸侯都要蠢蠢欲动一回。 商朝就是诸侯在夏桀无道时候趁机建立的。 不说那么早,就说纣王的爷爷,风凝的老父亲商王太丁那个年代,老西伯侯,姬昌的父亲救曾经呼声极盛,被风凝的父亲给杀死过。 而风凝今日提到的方案,无论是长远和短期都有一定可行性。 将诸侯的公子都接来朝歌学习,一方面确实能让诸侯投鼠忌器,在另一方面,长久来看,确实有助于人心。 所以,纣王心思微动。 但是,让诸侯公子前来学习,也是要有一个理由的。 风凝趁机道:“如今朝廷官员不够,臣想着兴办学校,举行考试,让考试合格之人担任官员。” 这话刚刚说完,就收到了纣王警惕的眼神。 国之大事,在于教育。 这句话不仅在现代通用,就是在古代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商周之时,“书”“文”更是贵族才有权利学习的东西,而更高深一点的学问,就是贵族之中,也并不是人人都有权限的。 在商周之时,知识就是财产。 知识能换来簇拥。 所以,在风凝刚刚提出“学校”“教育”“考试”“做官”等新式词汇的时候,纣王就怀疑风凝心怀不轨了。 风凝的确心怀不轨。 但是,她还是要掩饰一下的:“这些人,可以不在朝歌为官。” “人才嘛。”风凝道:“无论是哪个诸侯国,都会喜欢的。” 纣王表示很心动了。 诸侯国,其实最让纣王忌惮的并不是诸侯。 而是他们自成一个小国家,想反,随时能反。 如果杀了他们的首领,他们可以换一个新的首领。若以瓦解一个诸侯国,最为关键的,并不是杀了所谓的诸侯。 纣王再清楚不过这个事实,但是一直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04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