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并不生气,只是趁着小叔父松懈下来的这一刻,稳稳当当地将玉米拿到手中。 这些年粮食丰收,新生人口逐年增加,再加上大秦的国力繁荣昌盛,朝廷用人不拘一格,吸引了六国的士子纷纷入秦。 秦王政曾经下令;沿着郑国渠的两岸为新入秦的百姓建造房屋,分配田地。由官府资助他们粮食种子和农具、而且还有减税政策,又吸引了六国的流民纷纷入秦。 另外,小叔父的水上乐园每到旅游旺季就需要几万名小厮、侍女做些牵马引路、推销新品、陪吃陪游、送餐送水、打扫卫生之类的活计,为游客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所有人宾至如归。还有糖坊、织坊、钢铁厂等等,年年都要新招一批人手,在咸阳周边聚集了大量的人口。 咸阳城的地价,已经开始不受控制地飞涨,以后只会长得更快。许多官员看出其中的利益,大量买入宅基地,坐等升值,以至于小叔父提出了房屋和地产限购政策,家族不论男女,都算上,人均田地超过一百亩的部分,人均房产超过两百平米的部分,加倍缴税,尽管如此,却并不能完全遏止乡绅富豪买房置地的风潮。 于是小叔父又提出一个概念——城市规划。 将钢铁厂之类的会造成污染的产业限制在河流的下游,人口稀少的乡镇,并且严格控制排污,修建污水处理站,定期检查。 城池、道路、居民区、集市、学堂、医馆、娱乐休闲等等,都提前划分区域,设计好交通。避免像咸阳的老城区那样,扩修道路还要先拆除很多老旧房屋,集市的容量也不够大,每到休沐日,人一多就特别拥堵,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物力和人力。 咸阳、以及周边的城邑是最早实现全民温饱的地区,其他地方也会逐步跟上。别说玉米会比小麦高产,就是差不多,也相当惊喜了,秦王政在心中算了算,乐呵呵地说:“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再过三年五载,寡人治下的人口就要突破一千万了!” 后世大多数省份的人口都不止这个数,赵琨当然不会觉得一千万人口就能满足了,而且新生儿数量虽然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然而要等他们成人、成才,还需要很多年。所以该缺人的时候照样缺人,赵琨的各项产业就年年缺技术人员。不过他还是被大侄子的情绪感染,十分憧憬未来。 赵琨抛给秦王政身边的小宦官一串钥匙,“请王上移步旁边的库房,有惊喜哦。” 镐池君的库房很大,有重兵把守。 大门上朱漆铜环,俩侧立着一对巨大的神兽石像——守财的貔貅,看上去很是威严气派。 小宦官开了门,秦王政沉静如水,顺着狭长的过道直奔赵琨的小金库。赵琨示意岁安点燃库房中的灯火,下一刻,灿灿的金光晃得秦王政眯了眯眼,他下意识就想去抽一块金砖出来。 赵琨一把扯住大侄子的后腰带,使劲拽回来,“等等,返程之前,为了防止有人偷盗金砖逃走,徐先生在上边淬了药。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毒性已经十分微弱,但是摸多了容易头晕。靠门边的这十吨金砖没有淬过药,可以随意搬动。” 自古财帛动人心,这么远的路,如果不是徐福特意留了一手,这些金子很难带回来。好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皮手套,以及露指的丝手套。先前黄金入库的时候,所有搬运工都带上防护手套和口罩,总算没出什么事,就是有几个体弱的人感到昏沉眩晕。所以赵琨不打算在金库停留太长时间,很快就拽着大侄子往回走。半路上,赵琨透过车窗,瞧见夕阳和霞光格外缤纷多彩,于是提议停车赏夕阳。 璀璨的华光渐渐没入远山之中,与地平线上的灌木丛重合。 上一回他们都有空闲,并肩看夕阳,已经是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子楚还在,赵琨也没从宫里搬出来,公子政得了什么好东西,都会第一个分给他。所以他也不吃独食。
第94章 故地重游 那天赵琨扭了脚,耽误了许多时间,于是他们违反了宵禁,深夜驾车穿过章台街回宫,被卫尉的兵马拦住,公子政按着赵琨不让他露面,独自喝退了负责巡夜的卫尉的人马,后来事情被捅到秦王子楚那里,公子政主动背锅受罚,将事情全部揽下,没有供出赵琨。 回忆起往事,赵琨的神色越发柔和。 此地原本一片荒芜,红蓼芦苇丛生。他派人种上各种果树、花卉,疏通老河床,打造了一条景观带。沿河岸修建集市、农庄、蹴鞠场、赛马场……成了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每逢太阳落山,咸阳的青少年就来这里蹴鞠,附近的百姓都喜欢在这边散步、钓鱼。 盛夏之际,小苹果还是青的,却已经有过路客采摘苹果,在袖子上擦一擦,直接开吃。 秦王政都快认不出这个地方了,“这里……是八年前小叔父带我来捉鱼,顺便挖取种花的土壤,被石头绊到,扭了脚的那片干涸了一半的旧河滩?” “嗯。”赵琨极目远眺,最后一缕天光将他峻拔的身影与远山青黛一同描摹入画,记录了少年郎特有的意气风发。 “这些钱粮相当于国库好几年的收入,算不算大功一件?” 某人得意地邀功,秦王政知情识趣地配合:“当然算,小叔父想要什么?” 赵琨毫不客气地提要求:“咸阳下辖四十多座城邑,比镐池乡大太多了。修缮城防要人,规划新城区要人,普及高产农作物和新式农具、耕牛要人……哪哪都缺人,可是从学室出来的人大多数都不合用,微臣百忙之中,还得抽时间授课搞培训。拜托王上,一定要在城郊办个学府,实行分院管理,学制五年,两年公共基础课,三年专业课,多培养一些专业人士、格物人才,来给微臣搭把手呀。” 若是搁在十年前,这种要求,就算是秦王也会为难,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大秦都是以法为教,就算是国君也不能轻易动摇这项国策,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秦王政是个工作狂,自从他掌权以后,整个朝廷都像个陀螺一样被他抽着狂转。 秦王政对文武百官的办公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新任的左相昌平君就不达标,他手中的权利几乎都被李斯给夺去了。文武百官纷纷盯上了赵琨的门客,只要修满三十学分的选修课,皆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能人,超级好用。 谁不想要一个顶三个的主簿、账房、刀笔吏?哪个地方官不想拥有优秀的农林、水利、建筑、畜牧……以及各种新兴行业的人才?毕竟升官是要看政绩的,咸阳令赵琨那么卷,搞得他们也被迫卷生卷死,每天绞尽脑汁地冲政绩。 上回议事的时候,百官还吵吵嚷嚷地请求秦王政下令,从镐池君手底下挖一些门客出来办学堂,专门替朝廷官员培养属官和幕僚。 秦王政深知赵琨自个儿都缺人,没松口,不是他不想挖墙脚,而是谁跟赵琨抢人,赵琨就跟谁急眼,除非秦王政亲自开口,他才抠抠搜搜地举荐那么几个。关键是赵琨的门客也不好挖,福利待遇都赶上朝廷命官了,一般人根本挖不动。 办学府好呀,以后大家缺人手,都可以直接去学府招募。 秦王政欣然同意,直接进入正题:“依小叔父看,学府应该建在哪里?” 赵琨毫不犹豫:“在镐池乡和咸阳城之间划一块大一些的地,至少要能容纳五万人,给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安排实践课,比如培育新品种的甜糯玉米,就可以纳入农学院的研究项目。新城区的设计,也可以交给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共同完成。微臣只负责验收。” 抓大放小是个好习惯,赵琨尝试着将手头的基层工作慢慢分出去,腾出手来配合大侄子横扫六国的步伐。这座学府,要招揽天下的能人异士,培养真正的格物人才。等到大佬济济一堂的时候,自然分工明确,钱多事少。如果有条件,赵琨还要模仿张居正,乘坐那种带卧榻带客厅的“豪华房车”上班。虽然这种房车需要更多的随从和马夫,但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为镐池乡的百姓增加就业机会。 说话间,岁安带着侍从就地铺了坐席,摆上乌木小几案,从马车上取了几样点心,用简易的手压式榨汁机弄了两碗西瓜汁,给秦王政和赵琨解暑。 商量完正事,秦王政饮了西瓜汁,唇色越发嫣红。他天生一张如霜覆雪的冰块脸,此刻重拾童年回忆,反倒平添了几分热络鲜活的气息,“小叔父,我想在这里转一转。”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 赵琨很是困乏,勉强抬头,眼皮打架道:“去吧,就在附近玩儿,不要乱跑,千万不要下水。” 秦王政:“……” 他不满地盯着赵琨:“小叔父,我又不是小孩子,我十八了。” 小叔父聚财的能力早已超越了吕不韦,吕不韦彻底没用了,留着反倒是个大祸患——六国都派来使者,请吕不韦担任相邦(丞相),吕不韦每日里照样高朋满座、妄议朝政,给一些违法乱纪的族人当靠山,甚至向来自同乡的小卫国的使者透露了一些不该泄露的秦国机密。小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 秦王政杀心又起,却不愿意在甘罗面前食言,左右为难片刻,才想出一个杀吕不韦不见血的方法。不过,这种事小叔父必然是不喜欢的,所以他一个字都不提。 赵琨趴在几案边,面颊上压出一道红痕,似桃花浮在白玉上,昳丽得触目惊心,“政儿就算八十,也是小辈。”
第95章 惦记上韩非 此地原先杂草丛生,只有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香火还不错的文王庙。 秦王政凭着记忆,在农庄附近七拐八绕,文王庙还在,只是年久失修,周围都是粉墙褐瓦的庄园式建筑,衬得古庙格外破败。时隔多年,庙里供奉的元龟(大龟)依然保存完好,门前干涸的小池塘再次蓄满了活水,从淤泥之中开出一片粉白嫣红的荷花。 据说“周公葬于毕”,就在镐京的东南,恰好是这一带。 秦王政在文王庙东南侧的荒地上寻寻觅觅,衣摆上沾了许多灰土。终于找到了零零星星的十几株紫色、浅蓝色的小野花。他仔细辨认了一番,朝随行的蒙毅和李信招招手,吩咐道:“连根带土地挖出来,一个颜色两三株,小心一点,别弄断了根系。要送给小叔父当盆栽的。” 小叔父特别喜欢这种花,上回来这里游玩,还想挖一些带走,结果不慎扭到脚,最终没挖成。蔫蔫地趴在马车上,还对着他念叨说:“勿忘,我勿忘……” 当时秦王政就默默地想:不会忘的,得空了再来一趟。 后来每次他们路过这里,都是匆匆忙忙赶时间,从未停下来歇脚。 李信和蒙毅对着一簇簇小而精致的野花,万万没想到,担任郎卫期间,还能领到一起挖草根的差事。蒙毅经常陪着赵琨登山涉水,顺便采集植物资源,倒是会一些,围着野花的根茎画了一个直径七八寸的圆圈,指点李信用剑沿着画出来的线条穿刺土壤,将包裹着植物根茎的土壤整块儿挖出来,用几片莲叶包着防止散开。六株野花刚好挤满一只竹筐子的底部,就算摇晃颠簸花茎也不容易倒伏,他们一人抬着竹筐的一侧,小心翼翼地将竹筐子搬到马车上。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04 首页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