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是韩国的旧都之一,但秦灭韩以后,韩王安连同韩国的宗室已经全部被自愿迁徙到咸阳,过着名为王侯,其实失去自由,只算是高级俘虏的日子。具体说就是饮食、器物、出行的排场等都还过得去,符合诸侯的规格。至少到目前为止,秦王政没有在公开场合给过韩王安这个阶下囚难堪,但他被软禁了,通常只能在一定区域内活动。 韩国故地都改成颍川郡了,还有什么需要当心的?赵琨听得云里雾里,他想问清楚一点,然而尉缭走得太快,一晃神的工夫,已经瞧不见人影。 亲戚……萱姬才被敲打过,应当没那个胆量。难道是张良? 也不怪张良拎不清,其实就算秦国官吏,也还没有习惯把韩赵地区的百姓当成自己人。东周列国之间的乱战延续了两百多年,秦韩赵魏楚燕齐七国的度量衡、钱币、法律、文字、车轨等各自发育,不同的制度几乎涉及到行政、商业、社会治理、手工业等各个重要的领域。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也是战国诸侯彼此攻扞不休的原因之一。 韩赵纳入秦国版图的时间太短了,人心还没有归附。很多人还在为复国奔走。张良正处于热血又中二的年纪,幻想一下辅佐韩王安恢复韩国的宗庙祭祀,立不世之功,不奇怪。 赵琨长叹一声,换了装清水的浴桶,加了两瓶自制的玫瑰露,用花香掩去药味。 沐浴过后,岁安送来一套用冰纨制作的新衣裳给赵琨。是齐国最近流行的款式,质地十分轻薄柔软,穿在身上清凉生风,仿佛自带空调。缺点也十分明显,近看特别透,哪怕叠上三重,仍然能清晰地窥见肤色。不过不出门、不会客,在屋里图个凉快也无所谓。 再从冰鉴之中取一些冰镇的鲜果,简直不要太惬意。虽说秦王政不是那种穷奢极欲的君王,但长夏消暑的需求也和一般人别无二致,所以《周礼》上记载的,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天有冰块供应,特意成立的专门管理冰窖的部门——“冰政”,秦国也有样学样,照搬过来。大秦的工匠还发明了一种空心铜柱,里边可以放一些窖藏保存到夏天的冰块给室内降温。 尽管冰的数量十分有限,基本只供应王公贵族,在黑市上的价格堪比白银,但赵琨这里一向是不缺冰的——他自己就有几十个冰窖,不够还可以硝石制冰,所以用起冰块向来十分豪横,府中人人有份,连门房都能吃上冰镇酥酪。以至于御史们总是上疏弹劾,说镐池君的私生活过于奢靡。 赵琨一想到自个儿就要走马上任御史中丞,成为一部分御史嘴炮的顶头上司,就预感到未来的一段时间生活可能会比较刺激。 他正在思考是怀柔一点,和光同尘大家都好过,还是玩一出“新官上任三把火”,专治各种不服。忽然传来不疾不徐的脚步声,紧接着,是敲门的声音。 张良那清浅柔和的嗓音响起,“表兄,得空吗?” 如果是其他人登门作客,又不在办公时间,赵琨这衣裳也不太妥当,八成直接打发了。不过来的是自家弟弟,没那么多讲究,他便摆摆手,示意岁安去开门。 “得空。” 随着门扉敞开,夕阳倾泻进来,大半间屋子都亮了一瞬。张良清澈的眼眸中映着一点温煦的浮光,端着仪态,恭顺地模样给人一种无辜且无害的错觉,欺骗性极强。入座以后,他暗戳戳地瞥了岁安一眼,借着挪动茶具的工夫,在岁安看不见的角度,中指和食指模拟小人走路的姿势顺着梨花木小几的纹理走了几步,从蜷曲的木头纹路内侧移动到了外侧。 赵琨忽然懂了他的意思,让岁安退下。 张良便露出一个狡黠的微笑,抛开礼仪,直接快步走到赵琨坐的那一边,长跪在地毯上,双手牵住赵琨的衣袖,压低了声音:“我得到消息,韩国遗老谋划在新郑反叛。我能将他们的名单列出来,恳请表兄防患于未然,尽快处理他们,避免祸事蔓延!” 他有十分优越的声线,柔和、富有磁性,加上恰到好处地发音节奏,听在耳中极其舒适。 问题是,这家伙到底向着哪边? 这么容易就把那些仍旧忠于韩王安的老臣给卖了? 赵琨狐疑:“阿良,如果我没记错,张氏,包括你和你堂兄,内心深处都是拥戴韩王安的吧?” 张良微微抬眼,随即注意到赵琨的衣裳,又飞快地移开视线,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为了大王(韩王),新郑才不能反,不然还有什么借口让秦王政不杀大王?眼下时机不对,新郑叛乱不会成功的。” 赵琨:“……” 你可真够坦诚的。 没错,现如今秦国的主要兵力都在防备燕国、楚国。如果新郑的韩人造反,最高效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快速镇压叛乱,并且杀掉韩王安以绝后患。
第128章 刺头和嘴炮的大本营 这份清醒果决。 果然能够跻身于“汉初三杰”的人物,是有点东西的。舍车保帅,说起来简单,然而一般人身在局中看不清前路,也下不了这种决断。 赵琨一时心痒,将张良拽到坐榻上捏了捏脸,“阿良,大秦的官吏也不都是酒囊饭袋,新郑将乱,有人早就看出了端倪。我尽量周旋,但这件事的结果未必能如你所愿。” 张良眨眨眼,“有人?除了尉缭,不会有别人吧?他应该还没有将实情告诉秦王政。他和王翦有些功高震主了,秦王政其实很忌惮他们。他那么精明,必然已经察觉,至少会宝剑归鞘收敛锋芒一段时间。这种会显得他比满朝文武都能耐的事,太招人妒恨,他多少心存顾虑。” 赵琨正襟危坐,邪气十足地一笑:“既然我知道了,王上很快就会知道。” 张良急道:“可姑母是韩人,表兄身上也流着一半张氏的血!” 赵琨笑颜未变,眼底的光却泛起少许冰霜,“然而我是嬴姓赵氏,秦国的镐池君。” 治理封地、发号施令养出的威严气势无声弥漫,空气瞬间凝滞,张良默然片刻,扯一扯赵琨的衣袖,放软了声音:“表兄~” 赵琨缓缓嘘出一口气:“不逗你了,这件事我真的没法提前做出什么保证。多说无益,你跟我一起去,咱们尽力而为。” 对于没有把握的事,镐池君确实不会轻易地给出承诺,张良见好就收,“好的,几时动身?” 赵琨略微沉吟,他现在的官职还没有把手伸到新郑的权利,所以要先去接任御史中丞这个职务,然后以“监察百官”之权前往,就名正言顺了。 “最快也得六天,先到御史府上任。还要参加本月十五的大朝会,陪君上接见燕国使臣。”带上千卫队离开封地也需要大侄子的首肯,不然被举报谋反那乐子就大了。 张良担忧时间来不及,心事重重,没再说什么。直到吃饭的时候,他和赵琨对坐着吃温鼎(火锅)涮鹿肉,赵琨的衣袖在沸腾的汤汁上方晃荡,眼看就要落进鼎中,被张良一把捞住,他们望着对方,低低的笑声穿透了浅白色的雾气。 鹿肉不宜多吃,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吃了容易燥热上火。第二天赵琨比平常早醒了半个时辰,精神抖擞。穿着改良的窄袖汉服就出门了。离职前,他想再看一眼咸阳县的官办实验田。赵琨曾经走遍辖区内所有适合耕种的区域,每到一处,一下马就先摸土,随后采样,对比了很多土壤的样品,精心挑选土地设立了这些试验田。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是这一带最优的,命名为谷神一号。 这个时节谷神一号已经收割,地里轮作了绿豆、胡豆,以及少量玉米、草莓(本土有二倍体、四倍体的野草莓,从国外引进的草莓是八倍体)样品。豆科植物可以固氮养地,增加土壤的肥力。玉米和草莓是不错的经济作物,能为县衙创收。一想到这些试验田要交给别人管理,赵琨就有一种类似于送女儿出嫁的惆怅和不舍。 天色只微微亮,农家弟子、县衙、乡镇的农官都已经到齐。他们大多是跟着赵琨培育过杂交小麦、甜瓜、种牛的元老,大秦第一批育种专家,最不像官吏的官吏,放眼望去,一律穿着适合劳作的短褐。包括赵琨,他的衣裳样式也像短褐,只是选用的布料更柔软舒适一些。乍一看就是一群农家子早起在地里忙活。 其中一部分人兼职在国子学任教,就像赵琨当年带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一样,他们也开始带学生。高渐离兴冲冲地跟赵琨分享他选育杂交草莓的心得,顺便请教问题——“镐池君,一定要选取未开的花苞才可以杂交成功吗?” 赵琨眨眼:“不一定,气温偏低的季节,很多刚开的草莓花雄蕊和雌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不存在自花授粉,完全可以去除花药,用来进行杂交实验。比强行打开花苞更简便。”华夏的野生草莓基因库其实是世界第一,有十几种野草莓资源。后世广泛栽培的草莓品种却都出自国外,在购买红颜草莓脱毒苗的时候甚至一度被小日子卡脖子,赵琨想想都感到窝火,一定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优质草莓品种! 清晨气温本就偏低,高渐离主打一个听劝,立即开始实践。他找了一朵半开的草莓花,熟练地用小镊子摘除花瓣、夹断雄蕊将花药剥落,防止草莓自花授粉,再拿细纱袋子包起来防止异花授粉…… 赵琨提着灯给他照亮,不由暗自点头——不愧是我带出来的农业人才,畜牧业、种植业都是一把好手,操作相当专业。 许大早已高升,成为九卿之一的治粟内史,竟然也来凑趣,他在官场浸染一段时间,学了几分巧言令色,先恭维赵琨一番,又趁机提议:“谷神一号的产量这么高,来年可以加税。每亩地征收十斗谷。”秦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治粟内史也管理着国家的财政,增加的税收自然都是亮闪闪的政绩。许大似乎都能看到加税以后大王对他的赞许。 赵琨瞥了许大一眼,摇头:“别老在官署、试验田里呆着,多去乡间、地方上走一走。有些干旱贫瘠的土地一亩都产不了十斗米,再增加田赋,让百姓吃什么?” 时下,秦国的田赋(税)已经高到离谱——十税一,还要交每户两百钱的户赋,每人一千钱的人头税(口赋),相当于百姓种地年收入的三分之二都要上交给国家,“收泰半之赋”,导致家无余粮,抗灾能力很弱。要知道,汉朝的文帝、景帝时期是三十税一。明朝永乐帝在位的时期,我国拥有更高产的稻米品种,平均田赋也仅仅是每亩半斗米,当然,江南地区是每亩三斗。 始皇帝横扫六国之后,各地频发的农民起义,跟秦国的重赋税,超负荷徭役肯定是有关联的。 秦国百姓已经承担着历代最重的赋税,不能再加税了!赵琨大力发展轻工业就是为了增加国库收益,为减免田赋打基础。他原本抽时间写了《常见的套种与轮作模式》、《有机肥的简易制作》准备找人带给许大这位治粟内史,再为百姓的粮袋子出一份力的。这时却犹豫了,最终,赵琨将两本农业指导书都交给了高渐离。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04 首页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10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