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枢密院领旨下发兵符 三、率臣(主将)得旨、领取兵符前往调兵。 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但麾下无兵,因统兵权归于三衙,即: 1、殿前都指挥司(简称殿前司); 2、侍卫马军司(简称马军司); 3、侍卫步军司(简称步军司)。 此三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统领禁军和厢军。 下面先说说三衙那些事。 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殿前诸班、直及全国禁军、厢军。三衙分别以都指挥使(殿前司都指挥使俗称“殿帅”、马军司都指挥使俗称“马帅”,步军司都指挥使俗称“步帅”)、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长官,基本都由皇帝亲任(受任者自然都是亲信中的亲信)。而三衙长官的待遇也相当高: 1、俸禄优厚(可与宰相齐平) 2、恩荫妻子 3、上殿奏事可免繁琐礼节。(仁宗朝规定:“诏殿前、马、步军,今后所奏本司公事,除系常程依旧例转奏外,如有非泛擘划,急速公事,在后殿祗应,便令免杖子,窄衣上殿;若非本司公事,别陈利见,即关报閤门,依例上殿,更不旋取旨。”) 不过在两宋“文治”的大前提下,武官终是要被文臣压一头,所以三衙长官当宰相面前还是低一等,须毕恭毕敬,揖见后者。 《文献通考》卷58《职官十二》曰:“三衙内中见宰执,皆横杖于文德殿后,立廊阶下唱喏;宰相出,立阶揖之。外遇从官于通衢,皆避焉。此礼久废,惟内中横杖之礼,至今不废。”但宰相也要以礼相还,如仁宗朝王曾为相,“殿前副都指挥使、振武节度使杨崇勋尝诣中书白事,属微雨新霁,崇勋穿泥鞹直登阶,曾颔之,不以常礼延坐”。杨崇勋虽不得预坐,但从此事可以看出在“常礼”即通常情况下宰相是要给三衙设坐的。 三衙中,殿前司麾下禁军最精锐,主要负责守卫京城,马军、步军二司的军队则是全国各地驻守,麾下也掌厢军。 以下,先说禁军。 宋朝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只驻守京城,侍卫亲军则驻扎各地。 禁军的番号、编制增减、更迭变化很大。其中,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和控鹤步兵,侍卫司的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兵,是沿袭后周的禁军番号。宋太宗赵光义时,改称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是禁军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诸军则是中军和下军。禁军一般是百人为都,五都为指挥(营),五指挥为军,十军为厢,厢分左、右,厢上为番号军,分属三衙。统兵官分别为:都头(马军为军使)、指挥使、军都虞候、军都指挥使、厢都指挥使。 各种禁军,除殿前司的捧日和天武两军外,其余都要更戍。更戍移屯的名目有三种:一曰"就粮",即移驻粮草丰足之地,并准许家属随营;二曰"屯驻",即由京城调出戍边或戍诸州,并临时隶属于诸州;三曰"驻泊",即移屯诸州但隶属关系不变。屯驻和驻泊均不许携带家属。宋仁宗时,为加强地方治安,就粮禁军开始常驻地方。 禁军兵员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兵、乡兵中选拔。 再说厢军 厢军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取“驻扎城厢”之意。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厢军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故也称“役兵”。 厢军主要来自招募,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京城的东西八作司、牛羊司、御辇院、军器库、后苑造作所、后苑工匠、南北作坊、绫锦院、弓|弩院、东西水磨务、东西窑务、御厨、御膳厨、法酒库、油库、醋库、布库等,以及开封府的步驿、马递铺(骑马递送文件)等。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但地位,待遇较禁军为低。 厢军的来源,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以供役使,称为“配军”;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称为“落厢”;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厢军总人数在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以上,不同番号的厢军,承担不同的劳役。只有少数番号的厢军,尤其是厢军中的马军,主要作为地方军,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从事劳役的主要是厢军中的步军。北宋的兵卒来源大体有两种渠道,一是招募,一是配隶。 厢军有时也参战,尤其是是边境州、府的厢军。沿边地区的厢军,至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不只是如上述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其精锐的部分有时还可替代原先驻防的禁军,故而厢军也是禁军主要的来源之一:或是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或是建立新番号的禁军。 厢军的编制,大体上与禁军相同,但只不过军和指挥(营)两级,指挥(营)为基层单位。有些地方一些番号的厢军人数较少,则以“都”为基层单位,如渡船都、梢工都、杂作都等。厢军的高级将领是马步军都指挥使,除厢军中军官应格升迁者外,还有由禁军高级将领,于升迁、老、疾或过失至厢都指挥使、遥领团练使。副职为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军一级的马军及步军正副将领的军衔同上。指挥(营)一级的马、步军指挥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都”一级的指挥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其下各有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
武官升迁 宋制由吏部负责武官考绩、升迁、差遣等事,吏部尚书左选分掌诸司正副使和大使臣武阶官的考绩铨选,吏部侍郎左选负责小使臣武官和无品阶尉勇的考绩铨选。宋真宗赵恒时,还规定文臣(京朝官)任满三年、武臣四年(后改为五年)磨勘升转本官阶一次,有军功的武官,自武翼郎以上,每转一官,即双转两官。 1.磨勘转补:在宋代军员转补是武将选拔的一项重要制度,各级军校“以次迁补”称为“转员”。任职官员,满一定任期,都可以申请叙迁。经查明其资历与叙迁的规定相符,不需视其在职务上有何特殊表现,都可以逐步上升。如武功大夫实历七年,曾历边任,并须有五人以上保举,可与磨勘转遥郡刺史,这是常调。名为磨勘,实际只是例行公事,不过是防止伪造文件和日期而已。 2.军功补官:是宋代培养选拔是武官的一条重要途径。依宋代《官品令》,武功大夫实历七年,曾历边任,并须有五人以上保举,可与磨勘转遥郡刺史,这是常调。如有殊勋与军功,则不依磨勘法。按当时武官叙迁资序,一般至武功大夫(皇城使:正七品、武官第15阶)后,逐转遥郡刺史。右武大夫(正六品:武职14阶)以上属于“横行”,横行正使不但不能双转,而且也不归入武将磨勘之列,它的授予,必须颁布特旨才行。 3.军功双转制:“有军功人自武翼郎以上,每转一官,即双转两官”。即武官自武翼郎(武官42阶:从七品、诸司副使最低阶)以上至武功大夫(武官15阶:正七品、诸司正使最高阶)以下,只要因为军功而升官,每升一官,可以双转,也就是实际升两官。从右武郎(武官34阶)至正侍郎(武官23阶)的横行副使12阶,一般不作武阶官升迁之必经梯级。而右武大夫(正六品:武职14阶)以上属于“横行”,它的授予,必须颁布特旨才行。 一般来说,缺乏军功的武官升迁是非常慢的,飞升的武官都是靠累军功直接得圣旨提拔,比如狄青、岳飞等。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兵符使用的小常识。 兵符的使用,简单说来,是一块兵符分左右两块,中枢留右段,将领留左段,朝廷旨到,将领还须验证使者带来的兵符是否和自己身上的兵符契合,相合才可领命。 将领再要求镇守各处的下属发兵,就要用到“契”,这是一种鱼形兵符,分上下两段,上端主将收藏,下段副将们收藏。用法和前面的兵符差不多,“契”要封在皮囊中,上盖司印,并且有文牒相付,送给各处将领,上下契对上,才可发兵。 字验 宋代军事通信的一种保密方法。约定军中重要事情为40条,如“请弓”、 “请箭”、 “请粮料”、“请添兵”、“请移营”、“被贼围”、“战不胜”、“将士叛”之类,以一字为暗号,选旧诗40字(字不得重复),依次配一条。战前临时编排,惟主将自知,其他人皆不明其义,即使传信牌中纸条落入敌手,或递送传信牌的军士被俘和叛降,都不至泄露军情。仁宗康定元年,减作28字,事简易记。 另则,破译密码需要有对译本,对译本中枢和主将各有一本。
第3章 科举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科举制度,肇端于隋,奠基于唐,完善于宋。 宋代科举,主要有常科、制科两种,另还有“童子科”。 一、常科 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除进士科外,还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所有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初试,中举者冬末会集到京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国家级统一会试。 下面重点说说进士科。 宋朝科举基本是三年一次。进士科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殿试以后,及第者便可直接授官。 解试,是由诸州、开封府、国子监将合格举人贡入礼部的一种考试。另外,专为现任官员无出身而应进士举者所设立的“镖厅试”,和以避亲为主,兼有照顾性质的“别头试”,也属于解试范围。地方州府所举行的解试,一般都于秋季举行,故又称“秋斌”。州试时,由诸州判官主持报考进士的士子的考试,由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如果考官不懂经义,可选次一级的官员充任,但要经判官监考。 解试通过的考生称为“举子”或“贡生”,于当年冬季集中到京师,于次年春初参加“省试”。所谓“省试”是因就试尚书省而得名,实为礼部所主持。举子到京后,要向礼部报到,写明家状、年令、籍贯及参加科举次数,取得考试资格。试前礼部先发一“都榜”,亦称“混榜”,也就是座次表。考试之日,考生依次就座。知举官将试题写出后,考生对题目有疑问,可以向出题人提出,出题人则须详细解答。结束后,开门放考生出院,试卷入柜。 仁宗以前,进士省试共分四场。第一场试诗赋,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策,第四场试帖经,以分场定去留。是本着先诗赋、后策论的原则进行分场的,采取分场淘汰制,因此可见诗赋在省试中的重要地位。庆历后,改为三场:先考策、次考论,最后考诗赋,就是拔高了策论的重要性,将诗赋至后,至于帖经,死记硬背的东西不要也罢。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