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听阿景提起,余南叶再度想起爹爹。 “所有的黄豆都制出黄豆芽?”陆柘景抓住了关键字,南禹的黄豆不算少,一般人家一年到头吃不到什么黄豆。 黄豆大部分用来榨油和做豆腐。 因此这些年种黄豆的农户越来越多,越国那边的商人也大肆收黄豆,运来南禹国售卖。 因此南禹百姓不缺黄豆吃,黄豆价格便宜,在一位南禹商人琢磨下,竟琢磨出了黄豆油。 后来那位商人与江州的油商地位相当,江州油商是个大家族,从南禹开国他们家就掌握了榨油技术,又因为家里出过一甲状元,家里的菜油生意也不怕被谁抢了去。 以前他们家的菜油销往全国,越国商人也高价从他们家进菜油,再转手卖去越国。 不过吃得起菜油的百姓只占少数,大部分会用猪肉炼油。 但自从黄豆油出来后,菜油价格相对降低,平头百姓一年到头也买得起菜油了。 越国商人又把黄豆油带去越国,这两家赚得盆满钵满,他们缴纳的户税逐年递增。 近几年,南禹国国库充盈,也有这些商人的一臂之力,因此新帝废除先帝在位时禁止商人子弟科考的律令。 允许商贾弟子也能科考。 刚登基那年的状元就是商贾出身,陆柘景到现在都还有印象,那人姓江,他想到读书人废纸,但纸不便宜,于是他做出来了相对粗糙,却也能用的黄麻纸。 有了更便宜的纸,农家子弟也能读书习字。 陆柘景从不掩饰自己对这些有想法的大臣褒奖,奖赏丰厚。 只是在农事和花草树木上,耗费几年也没有半点突破。 直到遇见余南叶,让他再次看到希望。 “黄豆芽除了炒来吃,还能如何吃?”陆柘景问。 余南叶想也不想的说:“煮来吃,煮肉丸时放,可以炒,煮面时也能用作配菜,我那里还留了些,晚上我用来煮面。” 陆柘景点了点头,“好,都听南南的,这些都是从爹爹手札上看到的么?” 余南叶从海碗里抓了一大把黄豆芽,听见阿景的问话,也没留意哪儿不对。 “都是从我爹爹手札上看到的。” 他还以为阿景会询问手札的事,心慌慌的,好在阿景什么都没有问。 余南叶松了口气,又听阿景说:“南南想去镇上卖黄豆芽,若是其他人问起,南南会如实告知么?” 余南叶捻着豆芽的手紧了下,一颗心渐渐加快,好一会儿才不敢看着阿景开口,“我能先不说么?” “可以,明天若是有人问起,我来答。”说着,陆柘景轻拿过少年手中豆芽,放入木盆清洗。 余南叶闻言彻底松了口气。 当晚,余南叶煎了两个鸡蛋,用豆芽煮了一碗面条。 面条用白面粉擀的,劲道弹牙,阿景一口气吃了两大海碗。
第26章 当晚,余南叶跟阿景交代了豆芽怎么发。 又现场演示。 余南叶将泡涨的黄豆放入铺了层纸簸箕里。 前几次余南叶用的旧布,虽然也能长出豆芽,但根茎偏细偏短,后来家里买了宣纸,想到爹爹手札里记录的,向阿景要了张纸。 这张还能用,余南叶往里喷了些水,拿两大块黑布罩盖,之后每天喷点水,等上几天就能长出豆芽。 上次发出来的豆芽,比第一次发出来的根茎更长。 陆柘景看着另一个簸箕里发出来的嫩芽,曾经面对千军万马也没有心跳骤快,如今对着小小的嫩芽,心脏竟不自觉加快。 连余南叶说话都没听清。 看阿景难得露出茫然,余南叶莫名觉得可爱。 他重复了遍,“阿景会编簸箕么?” 陆柘景从未编过这些,一个小小簸箕难得到自己?! “我没做过,应该不难,你想要几个?”想他能轻松以一敌百,文韬武略,编簸箕而已。 “我想要背篓那种四四方方样式的,不用太高,这样发出来的豆芽能长得更好。”说到感兴趣的,余南叶双眼亮晶。 如果可以他想多做几个,这样一次性可以发更多黄豆芽。 对了,下次去镇上还可以买点黄豆回来。 还要找个时候上山,不能让那些野菜和药材糟蹋在山里了。 从他在山里发现荠菜,就知道山里依旧存活着不少野菜和药草,若放任它们继续生长,恐怕不是越长越旺盛,而是走向毁灭。 余南叶不愿看到这个结果,虽然野菜会进肚子,但如果能种出更多野菜,自己和阿景就不会饿肚子,吴婶他们也能想吃菜就吃菜。 树木花草能蓬勃生长,他们也不用买越国的树木。 余南叶没有太高远志向,一是喜欢,二是想吃到更多野菜,三是不想阿景跟自己一样饿肚子。 赚钱是首要任务,只是他的手工活马马虎虎,女红也是半点不通,听说自己和爹爹一样,怎么都学不会女红。 在爹爹从小教导下,哪怕爹爹只教了他几年,他也深受爹爹的影响喜欢种田,喜欢身处树林的安宁平和。 听着听着耳边的风声,闻着百花淡雅的花香,鸟鸣嘤嘤,是那样恬静美好。 此处后山安静地听不见鸟鸣,不见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 但他觉得后山这么大,连绵好几个村,翻越一座山还有座山。 这座山上没有野菜和药草,说不定另一座山上就有。 深山中可能有野猪、大虫等凶兽出现,光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哥儿摸进深山,遇上一头野猪,也不是野猪的对手。 更不要说阿景也要跟着进山,他不能置阿景的安慰于不顾,贸贸然领阿景进深山。 隔天还要去镇上,两人吃了晚饭早早躺上床,木匠铺里的伙计送来木床。 新做的木床不大,放卧房还有很大的空位。 阿景和伙计合力将木床放旧木床旁,旧木床也不大,两张并排放,看着才宽些。 余南叶给伙计端来一碗水,伙计道了谢,走了一路,他也累了,喝了水便赶着驴车回去。 村里突然来了辆驴车,车板放着蒙了红布的家什,村里人看着那伙计把驴车赶去余家,议论纷纷。 赵氏先前在余南叶那头落了面子,这会儿数落道:“昨儿个盖房,今儿个买家什,有铜板也不能这么使,这还是家里没个长辈。” 说着,还怪模怪样叹了口气。 有婶子看不惯她阴阳怪气的作态,呛声道:“南小子我看人不错,人大老远过来投奔吴大姐,也不似其他人那般厚颜住吴家,我瞧人经常给吴大姐送东西,要我说我要是有这么个远方侄子得偷着乐。” 开口的是张婶。 张婶心直口快,在村里人缘勉勉强强,但胜在是村长妹妹,一般人不会想不开开罪她。 她哪里是羡慕吴婶有个远房侄子,不过看不惯张婶怪声怪气的嘴脸。 暗讽赵氏有个亲侄子,却处处上门打秋风。 赵氏的侄子,赵有刚是村里有名的读书郎。 赵家一家十分宠爱赵有刚,赵家一年到头攒的银钱,全花在幺子赵有刚身上。 后来赵氏嫁给村里赵大家。 虽然赵大也姓赵,但两家没有半点关系。 单纯同姓。 赵大和赵大叔家有些亲戚关系,两家过年过节会走动,平日里也是各过各的。 赵大家就赵大和一个未出阁的妹妹,以及年迈的赵父。 赵父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 可惜这些年田地收成不好,不论种菜还是种稻谷艰难成活,一亩地只能收二石稻谷。 若不是陛降了田税,以目前田地产量,一家老小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活。 赵父为此愁白了头,为了娶赵氏进门,家里更是花了大半积蓄,没想到赵氏是个对内泼辣,对外温和的。 赵大一家被赵氏拿捏得死死的,拿夫家的米面肉补贴娘家,更是任由亲侄子上门打秋风。 侄子是她大哥的儿子,全家的掌中宝,更是南水村少数上私塾的读书人。 别看才十三岁,却已经养成吃喝玩乐的性子,后来去镇上私塾上了半年,又学会了攀比,同窗有的他也要有。 回家央求家里人,父母则去找大姐,也就是赵氏。 赵氏拿捏住赵大一家,自然给了赵有刚。 赵家人在村里人面前各种吹嘘自家宝贝孙子多厉害,得了私塾先生赞誉。 说赵有刚乃“才华横溢如星耀,笔墨挥洒定乾坤”。 村里人也不懂意思。 只知道学问学得厉害。 村里大都羡慕赵有刚一家。 也想出个天资聪慧的孩子,然而他们连启蒙都不给孩子启蒙,怎么知道这些孩子不聪颖? 村里人以往都不会说赵氏贴补娘家,贴补娘家侄子,毕竟赵大一家都没说什么,但这次被张婶提起,他们又恍然赵有刚原本叫狗蛋,上了私塾,夫子给改了名。 成了如今的赵有刚,说什么而后有为,刚正不阿。 反正他们都不懂。 赵有刚读了好几年书,也没见着读出个名堂,连童生都不是,还不如隔壁村的贺连,十二岁就考中童生,今年还要下场考秀才。 婶子们一边讨论,一边觉得赵家吹牛,赵大家亏大了云云,听得赵氏脸面尽失,还要强撑,“你们懂什么?” 赵氏愤愤然转身离开大榕树。 张婶哼了声,继续磕瓜子。
第27章 村里人如何议论,当事两人毫不知情。 余南叶收拾好黄豆芽,看了院子韭菜和萱草,跟阿景一人拎了个竹篮,也没吃饭,赶着微弱天光出了门,赶去镇上。 两人没坐赵大叔的牛车,在村口看见赵大叔,余南叶还有些不好意思地和人打了招呼。 反倒是赵大叔毫不在意地乐呵:“南小子、景公子早啊,这么早就出门了?这是去镇上?” 陆柘景即使穿着细麻衣,那身气势也跟一般人不同,赵大叔下意识称公子,叫完他还觉得别扭,不过对上景公子的视线,那点怪异又消失无踪。 陆柘景没回答,余南叶有些不好意思得说去镇上。 赵大叔原本还想多问一句,一名婶子带着新媳妇过来,到嘴的话成了,“一个铜板一人。” 婶子掏出两个铜板递给赵大叔,她身边的新媳妇,是从隔壁村嫁进来的,之前没见过余南叶和陆柘景,乍然看到这么英俊的两人,脸颊绯红,羞涩的不敢看两人。 婶子瞥见新媳妇举动,狠狠剜了对方一眼,新媳妇吓了一跳,跟着婆母上了牛车,不敢再东张西望,低着头略略局促不安。 余南叶看到这幕,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又自知身份不适合。 在南水村,他不再是哥儿,而是男子,贸然和新嫁进门的媳妇说话,不是在帮她而是害她。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4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