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墨看了眼自家大人,道:“大人,你之前审问官吏时敲断人脊骨的事,还广为流传着呢。”
谁敢贴往罗刹脸上贴啊?而且他们给赵大人说,不就相当于给你说了,他们又不傻。
褚匪自是听不见京墨的腹诽,只是自己往赵凉越身边走,旁的官员让开道被迫迎他进去。
离开朝还有两刻钟,于是大家便与韩闻蕴一行人远远站着,先就上朝要奏的事商榷。
“褚尚书,赵大人,你们是否已经知道东夷那边的动静了?”现下最急的自然就是现任兵部尚书郑修了,离收到那封急函已经半个月了,但他无论怎么苦口婆心,平崇帝都始终压着不动作。
赵凉越点点头,道:“赵某已然知道,但恐怕此事郑尚书不宜再奏。”
旁的官员也上前劝道:“是啊,郑尚书你也知道,皇上最近一直在着手恢复门下和中书两省职能的事,其他的一概压下。就前不久,长孙尚书一直逮着京昌运河的修缮问,被赐了板子至今还没下床呢,难不成郑尚书忘了?”
长孙尚书正是新上任的工部尚书长孙坚,之前赵凉越同工部交涉时就注意到他了,原为工部右侍郎,也算两朝老臣,做事公允有度,严谨非常,又不乏老练手段,故而后来褚匪问赵凉越有无推荐的人选,赵凉越便推荐了他,事实证明他的眼光很准,长孙坚确是最佳人选。
不过长孙坚平日里不太爱说话,只因京昌运河兹事重大,才不得不天天去跟平崇帝磨嘴皮子,还把自己送到棍杖下去了。
杖刑对于朝中大员来说,是重罚亦是耻辱,众人听到此处皆是长叹一气。
“可是我怎么能不急啊!”郑修将一口老牙咬得死死的,道,“难不成要等东夷的人打过来吗?一路打到京都吗?”
“郑尚书慎言啊!”
“是啊,这话让旁人听了去怕是又要上折子弹劾。”
“有何慎言的,我不怕!”郑修以前也是在军营待过的,虽现在做的文官,还带着些武将脾气,“我想好了,不管批不批,我会往东南那边递消息,让他们做些准备。”
褚匪点点头,道:“也只能这样了。”
周围其他官员也纷纷点头,国库什么情况,大许兵力什么情况,他们作为朝中大员又怎么会真的一无所知?只是有心无力罢了。
宸水河石桥上,项冕同父亲站得远远的,但还是忍不住往赵凉越他们那边眺望。
项洺看着恨不得立马飞过去参与的儿子,面上平淡如水,道:“你上次传递消息已经是越距,别忘记为父告诉过你什么。”
项冕笑道:“褚尚书和赵兄回京以后,将一滩死水搅开,将一众贪官污吏扳倒,谁正谁邪,谁忠谁奸,百官是看在眼里的,早就自有人心定夺。”
项洺淡淡笑了下,反问项冕:“你是真的认为,为父觉得那件旧案站得住脚吗?”
项冕看了眼从御道上跑过来给百官掌灯上朝的内侍,回头道:“知子莫若父,同样,知父莫若子,父亲只是想一直置身身外罢了。”
项洺唯一颔首,同项冕往常泰殿走。
渐有天光倾洒,将长长的御道照了大概,灯火辉映下,父子两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
项冕突然驻足,项洺回头,若有所感,问:“怎么了?”
项冕看着立在寒风中的项洺,早已经不是当年自己负气离京时,那个能骑马追他数十里的男人了,他已经很老了,早已华发满头,背不自觉驼着,走路也很慢。
项冕青色官袍下拳头攥紧,还是开了口:“母亲当年去世时,要父亲护我一世平安,做个闲散人便好,但是,”项冕顿了顿,道,“但这不是我想要的,以后父亲依然可以阻止我,但我可能要彻底做不孝子了。”
前面的官员早已经走远,陆陆续续进了常泰殿,空旷的御道上只留下了父子两人。
这次项洺没有说什么,沉默半晌,转身朝常泰殿走,项冕想要扶他,被拒绝了。
等走完长长的御道,登上常泰殿,要进去时,项洺语气低沉地问了句:“你打算去哪里?”
项冕回道:“我听郑尚书说,东夷那边有动静。”
项洺轻轻笑了声:“郑修那个老东西,自己的儿子往战场上送,如今还看上我的儿子了?”
项冕曾经虽随叔父项昌待在漠北,但项昌曾经做过江南总督,有不少水军海战经验,项冕待在他身边跟着学了很多,真传不少本事,也难怪郑修会动心思。
项冕本以为项洺还是拒绝,不料他问:“打算何时动身?”
项冕愣了下,回道:“其实折子已经背着父亲递上去了。”
项洺笑笑,道:“你一点都不像我,和你的叔父倒是像得很。”
项冕还要说什么,项洺摇摇头,转身往常泰殿里去了。
项冕知道,父亲这算是答应了。
“勉之,我觉得你父亲很难答应这事。”
上次韩亭回京述职,自己便同他说过还想回到军营的打算,韩亭得出如是的结论。
“不会的,他就是嘴硬。”项冕摸摸韩亭柔软的头发,回忆道,“母亲去世后,他续了弦,我总为这事同他闹,他就打我,也不解释,直到后来继母一辈子无子,只尽心照顾我一人,我才明白他的用意。”
“还有很小的时候,他不让我练武,我就背着他学,结果不甚受伤,又不敢说,足足拖了半个月,还是被他发现,我以为他会揍我,想更多的办法阻止我,但是最后他给我找了专门的武学老师。”
“再就是后来,我负气离京跟叔父去漠北,他有太多的办法带我回京,但还是让我在漠北随叔父待了十余年,只见表面不闻不问,实则托人送了好些东西。”
“但是……我如果离京,他就真的是一个人了。”
韩亭听完这些,握住他的手,笑道:“那就随心吧,我两和赵兄他们不同,牵挂太多,但是人只能选一条路走。”
所以,项冕在京都又待了一个秋天的时间,之间一直陪着父亲下棋品茶,短暂地履行了一个儿子的义务。
所以,当郑修找到他时,他的心里早就选好了路,就像是一直在等待那一刻。
第73章 第七十三章
这月底,项冕离京外调江南驻军任职东南水师提督副官,赵凉越前去送行,对他的决定并不意外。
项冕与赵凉越饮完践行酒,看了东华门外那颗歪脖子烟柳,不禁笑道:“这颗丑不拉几的树倒是见证了好些分分合合。”
赵凉越跟着笑了声,道:“也算树中元老了。”
项冕点点头,摸了摸身侧的汗血宝马,道:“江南现任总督傅诚和叔父是旧识,我去了直接开始做事即可,也少了那些官场弯弯绕绕。”
“如此最好不过了。”赵凉越说着将一个锦囊交给了项冕,道,“这是汤老让我带给你的,让你到了再打开。”
“汤老的?那老头怪得很,能给我啥?”项冕直接当场打开。
赵凉越笑:“汤老说了,你一定能会当场打开。”
“确实,那老头还算懂我。”
项冕将锦囊里的东西取出,是一个特制的令牌,上书“云鹤令”三字,两人皆是一愣,随即了然。
赵凉越道:“之前云鹤子前辈已经插手宁州之事,破了苍稷山的规矩,如今已经无法置身事外了。”
“不过我真没想到那老头也有云鹤令。”项冕翻看了云鹤令一圈,道,“江湖有云,‘得云鹤令者,可得苍稷一助,只成不败,至死不休。’如果我没记错,云鹤子前辈设立此规,也不过十年之内,此令牌铸造才三块而已。”
赵凉越道:“汤老的意思很明显,他想云鹤子前辈出手干涉东夷一事,而且云鹤子前辈长居江南,手下江湖势力庞大,要是能有他相助,定会事半功倍。”
项冕闻言想到了什么,长叹一气,道:“虽外忧内患面前,匹夫尚且有责,其实有选择的话,我倒是希望云鹤子前辈永远不涉朝堂之事。”
赵凉越自是明白项冕话里的意思——上一个苍稷山的弟子,他的老师王讳,下山匡扶社稷,救济苍生,却是落得个九族尽诛,恶名昭彰的下场。
“我该走了。”项冕将令牌收好,朝赵凉越抱拳道,“赵兄,等年底回京时,我先去仆阳接远亭,到时候你亲自来接我们如何?”
“好,一定亲自来接。”赵凉越朝项冕拱手作别,语重心长道,“保重!”
“保重!”
项冕一扬马鞭,驰骋而去。
赵凉越目送人马彻底消失,才转身打算回城。
城门口处,褚匪正等在那里,手上拿着两根糖葫芦。
“溪鳞,尝一根?”待赵凉越走近,褚匪炫耀似地递给他一串。
赵凉越疑惑地看着裹了糖衣的红果子,第一反应是糖葫芦是小孩子吃的,他早过了吃糖葫芦的年纪,第二反应是他长这么大,其实从来没有吃过糖葫芦,对于少年时期的他来说,这种不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注定不属于自己,再后来,给柚白倒是买过。
“溪鳞,不酸的,不要犹豫。”褚匪说着就差把那串糖葫芦直接塞赵凉越嘴里,“师兄我挑了很久,拿的一定是最甜的。”
赵凉越稍稍把头后退了一下,以免褚匪直接喂自己,然后抬手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
甜的,也是酸的,混在一起意外地很好吃,有种特别的味道。
赵凉越不禁又吃了一颗,右边的腮帮子被鼓出一个小包来,褚匪看着觉得可爱,心里想要抬起手指戳一下,但为了保证之后的一段路和平共处,还是忍住了。
赵凉越边吃边道:“项兄说,云鹤令一共有三块,师兄手上一块,用在了宁州一事上,汤老手上一块,用在了东夷一事上,不知道剩下的一块会在哪里?”
褚匪笑:“苍稷山不涉朝政,前两块却都在京中,剩下的那一块搞不好也在。”
“不过只能是猜测,没法推断。”赵凉越想了想,问,“今天皇上单独召见你去暖阁,可是又为了门下中书两省的事?”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16 首页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8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