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好吃,”咬上一口,还有些烫嘴,谢知云一边哈气,一边把另一半递回去,“你也尝尝。” 站在灶前分吃完一个粑粑,两人才把剩下的全捡进竹匾。拿开竹片格子,水下还有两个鸡蛋。 因煮的时间有些长,蛋壳已经微微裂开,好在里面的蛋白还没挤出来。 洞口插的柳枝上落了雨,小水珠缀在叶片上要掉不掉的。 二人端着粑粑和鸡蛋一前一后迈进山洞,照例先点了香烛纸钱,祭完亡人之后,才坐到桌前开始吃饭。 清明节一过,天就渐渐放晴。 土壤依旧湿润,还有些黏脚。两人等不及地里干透,便开始着手种菜。 齐山以前跟着爷爷做过这些活儿,后来在外做工偶尔也会帮地主家种地,倒是难不倒他。 土地松软,挖起来十分容易,两锄头下去便是一个浅坑。往里丢两颗瓜种或豆子,弄些已在外日晒夜露大半个月的驴粪,再把刨出的土掩回去,便算是种好。 白菜、辣子这些种子颗粒太小的更好办,挑出一块空地,用锄头扒平整后,将种子全部均匀地撒上去,然后一层粪肥、一层湿土给盖严实。 过不了多久,就会发芽,等长到手掌长,便可以准备移栽。到时分散开来,能长得更快更好。 两人忙活大半天,把买回的葱姜蒜,以及张玉梅给的种子都送进地里。 最后只剩下葫芦和丝瓜没种,这两样不同于其他,还得搭个架子,以后才好挂果。 两人商量一番,决定还是种到新房子门口去。 反正当时买地在这边划了五六分,建个房只占去一小块儿,宽敞着。而且因要堆放材料,前面大半都被砍光,收拾得干干净净,也不用再费心费力。 门口搭个架子,天热还有个遮阴歇凉的好去处。绿油油的叶子迎风招展,垂下一个个胖乎的葫芦瓜,看着也舒心。 打墙时搭模子用的木棍、木板多着,如今拆下来都扔在一旁,择些出来搭瓜架子正好,也省得再去砍了。 葫芦和丝瓜都要种,不过他们只打算搭一个架子。因此划定的地界比较大,一边栽种一样,也足够它们牵藤。 瓜架不怕淋雨,不用做遮盖,材料也是现成的,弄起来很快,不到一个时辰就成形。 架子都搭好,种葫芦和丝瓜的位置就更好确定。在两个斜对角的柱头附近掏坑,一样种一窝,发芽后自个儿就会找到支撑慢慢爬上去。 “等溪边的菜大些,也可以移一些过来,遇上雨天就不用跑那么远,随便都能掐两片。”谢知云捧着竹杯坐在板凳上,看向光秃秃木架的眼里不由带了笑。 “是要移些过来,那头估计栽不下。” 他们今儿把所有种子都种下了,光是南瓜、黄瓜就要占去不少地,到时藤子一网,旁的菜便不好活。 移栽青菜、辣椒、茄子时肯定要尽量远些,棵与棵之间也要保持距离,那点儿地就不够看了。 但这些东西都不嫌多,一来自己要吃,二来可以带去镇上卖钱,自是活多少要多少,门口的空地就派上用场。 除此之外,齐山还有些别的想法,他看看空荡的地面,又说:“我明天去山上转转,看有没有香椿、柿子苗什么的,也挖几棵回来栽到跟前。” 谢知云喝完最后的温水,连连点头,很是激动地开口:“我也要去,可以弄些花儿回来栽着吗?五颜六色的,多好看。” 齐山知他喜欢花花草草,本就有这个打算,还想给人惊喜来着。哪儿会说个“不”足,毫不犹豫地应下。 翌日,把家里的禽畜喂好,草草吃过早饭,二人就带上锄头和背篓四处转悠。 山里最不缺这些东西,只要眼尖、心细,不愁找不到。两人在山林里钻了半天,溪边、崖下都去过,果然有大收获。 香椿、野柿子、毛桃各挖回几株一人高的幼苗,分散开来在树林边沿栽了一排。往后有鸡鸭在此活动,还能顺带施些肥。 谢知云心心念念的花也寻到不少,映山红、百合、石蒜、兰草、扁竹根、山梦花……都是山里常见的品种,有些谢知云甚至叫不上名字,还是齐山说了才知道。虽不比牡丹腊梅名贵,但花开时照样很美,香气依然能引来蝴蝶蜜蜂。 树木、花草一栽,门前挖过的那块地不再空空荡荡,添了些许颜色,也多出几分生气,越来越有“家”的模样。
第25章 三月十八,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一早起来就有几只喜鹊在不远处的白杨树枝桠跳上跳下,时不时欢叫两声。 吉时选在巳时末,但将将吃过早饭,就陆陆续续有人上山。 不一会儿便热闹起来。 妇人夫郎挤在棚下,忙着洗菜切肉、蒸苞米粑。汉子们撸起袖子,帮齐山刮树皮。 只有小孩子没事儿干,三五成群,在空地上疯跑。总是不小心撞到人,被凑巧看到的长辈臭毛一顿,安静不过片刻,又嘻嘻哈哈闹开。 太阳越升越高,草叶上挂的露珠渐渐消失不见,明亮的日光照在身上,温暖舒适。 抬梁和主事儿的人都到齐,祭祀、抛梁要用的东西也都准备好,用箩筐装了拎到新房子大门口。 眼看吉时将近,何守义指点着齐山在堂屋门口摆桌设立香案,把一早准备好的猪头肉、鲜鱼摆上去,然后焚香拜神、祭先祖。 等齐山叩拜完,何守义招呼又几个汉子将大梁抬上前。 大梁选用上好的杉木,老早之前就刮皮做榫,笔直光滑。如今正中间被绑了红绸,上书“上梁大吉”四个字儿,是昨日借了何家的笔墨,由谢知云亲自写上去的。 大梁在地上放正,很快有人往两端套上麻绳系紧。 何守义伸出手,谢知云连忙将三枚铜钱和红纸包裹的麦子、稻谷等物递给他,亲眼瞧着他将这些东西塞进红绸之下。 包梁完成之后,何守义又提着大公鸡,口中念念有词,在房屋四角点上鸡血,最后在大梁之上也抹了些许。 “吉时到!” 随着何守义高声大喊,包括齐山在内的八个汉子爬上墙头分站两方,拉住麻绳用力将大梁拉离地面。 “上哎!” 汉子们整齐划一地喊着号子,大梁越升越高,最后被稳稳安放在屋脊之处。 在下围观的人群不禁欢呼起来,巴掌拍得“啪啪”直响。 谢知云第一次见这场面,抬头看着迎风飘扬的大红绸带,也乐得直笑。 张玉梅在后头推他一把,“快上去,大伙儿还等着沾沾你们的喜气呢。” “哎!” 谢知云回过神来,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顺着梯子爬上墙。面前伸出一只粗糙的大手,他想也没想就紧紧抓住,然后便被人牵引着慢慢挪到正中。 其他抬梁的汉子已经麻溜地回到地面,只剩他和齐山站在墙头。 有人将竹筐绑上麻绳,齐山拉动绳子,把满满当当的竹筐拽上来搂进怀里。 谢知云从里抓出苞米饼、果干和糖片,挥手向下撒去—— “谢谢大伙儿来帮忙,都吃好喝好!” 底下的人你推我挤,纷纷笑哈哈去接,有扬手乱抓的,有牵起衣摆的,还有拿筐的。 最滑稽的当属小孩,因个不够高,只能跳起来抢,往往会摔个屁股蹲儿。刚挤出两颗金豆豆,嘴里就被塞了块饼子。小孩一愣,嚼吧嚼吧,嘿嘿露出满口缺牙齿。 抛梁结束后,看热闹的揣着小食慢慢散去,只剩请来帮忙的和一些怎么都不愿回家的孩子。 谢知云跟着婶子们到灶前又忙活一阵,很快折腾出一顿丰盛的饭菜。 家里桌椅板凳不够多,到山下借来借去也麻烦。干脆在新房门口用石块和木板搭出一张简易长桌,一盘又一盘菜端出来,摆在上面。 大伙儿也不嫌弃,笑嘻嘻拿起碗筷自个儿盛饭。 随便搬个木墩、石块坐下,就开始大快朵颐。有些人懒得去找,直接端着碗绕长桌转圈,时不时停下来伸长胳膊和人抢菜。还要注意来往的小孩儿,免得把桌子撞翻。 趁着大家吃饭的功夫,谢知云把事先准备的红封拿出来,给每个帮忙的都发了一份。钱不多,每份只有一个铜板,但是个心意,也是村里的约定俗成的规矩。以后家里再有什么大事儿,别人才愿意继续搭把手。 一顿饭吃完,帮忙的领着孩子也陆续散去,山上再次归于沉寂,只余下何家兄弟俩还在帮忙收拾打扫。 四双手一齐动作,收捡起来也很快。 齐山将不属于自家的那部分碗碟木筷挑出来,问旁边的何天明:“你看看,是不是这些。” “没错,数量对着,”何天明也没含糊,仔仔细细清点一番,才开始往桶里装,“对了,你们要的狗崽有消息了。西山头陈大家的狼狗生了窝崽,下月十六满月,我跟他打过招呼,你们到时自己上门瞧瞧。” “陈大?”齐山疑惑。 何天明解释:“就是之前带了很多兔皮来卖货的那个汉子,大高个儿,眼角有道疤。” 这么一说就有印象,上回陈大来时也带了他家的狗,体格健壮结实,一身皮毛油亮油亮的,品相极好。 这陈大做的打猎行当,狗也是专门养来捕猎,必然机警又通人性。 齐山便不再多问,颔首跟何天明道谢,“又给你找麻烦,我们记住了。” 何天明一抬手,哥俩好似地拍拍齐山肩膀,“嗐,这都小事儿。过两天我把毛料送来,你帮忙上点心就成。” “嗯,我会尽快。” 上梁宴过后,刘大富和俩帮工又来了几天。不仅把瓦片都盖上,还将屋里的地面重新夯过一遍,顶上的楼板铺好,土灶也给垒了一个。 住的人少,房屋并没有建得十分高大宽敞,足够转得开而已。先前估算过银钱,还有富余。除开堂屋和两间卧房,干脆将灶房也一并建好。里面还做了隔断,进门往左手边是火塘,右手边才是煮饭的地儿,中间到时只需挂张草帘遮一遮就行。 收尾工作完成,就没刘大富他们什么事了。照样好酒好菜将师傅送出门,山上便只剩下齐山在忙。 新房建起,总要配些像样的门窗,不能和山洞口那样,搞几根木头一捆就了事儿,至少要能挂锁才行。 之前太忙,齐山抽空也只勉强做出几副窗框,还差得多。如今不用再操心别的,总算可以专心做木工。 好在之前准备房梁、柱头的时候,就请帮工们把做门窗要用的木料一并砍回来,省去不少力气和时间。 只是做木工是个细致又繁琐的活计,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工的。齐山竟比之前还忙些,不管天晴下雨,都在刨木头,有时到了晚上还要借着火光再做会儿活。 谢知云也没闲着。
福书网:www.fushutxt.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63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
|